渝商文化

渝商文化

Yushang Culture
志智双扶让“口袋”“脑袋”共同富裕 ——城口县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决战脱贫攻坚的调查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20-10-09 点击数:444

     重庆日报10月9日讯(记者 罗芸)重庆最北端的城口县,位于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境内群山绵亘、沟壑纵横,集“老、边、山、穷”于一身,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曾被形容为“汉人居住最落后的地方”,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2015年初,全县有90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2%,贫困人口1.2万余户4.6万余人,贫困发生率15.6%,居全市第二。

  大山的重重阻隔加上长期贫困落后的现实,当地群众的山地意识、保守思想、陈腐观念成为脱贫的最大阻力,也成为返贫的最大风险。在与贫困艰苦抗争的过程中,城口干部群众认为:物质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困”!

  通过“扶志”“扶智”与“共治”结合,全县干部群众搬开了压在贫困群众心头的“大山”,实现了“口袋”和“脑袋”的共同富裕。今年2月,城口县以贫困发生率0.42%、群众满意度98.47%的成效,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精神扶贫”的系列做法,已被国务院扶贫督查组作为经验在全国推广。

  扶贫先扶志,火炉边开起“思想讲堂”

  进入10月,海拔1300多米的城口县修齐镇石景社区气温已不到10℃。

  “这个天,蜂子的越冬技术要搞好。蜂群壮了,明年开春才可能分出更多的群。”在吴昌友家,当地“养蜂大王”蔡芝兵麻利地打开一个蜂箱,为年过半百的吴昌友传授养蜂技术。

  今年48岁的蔡芝兵因工伤失去双手。他回到修齐镇的老家后,靠养殖中蜂致富,成为2017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县“脱贫致富光荣户”。

  “人穷志也短。像我一样的残疾人,往往有脱贫的愿望但没有信心,我就是要帮他们重新‘站’起来!”蔡芝兵说。

  离他家不远的吴昌友因病半身不遂,走路一瘸一拐,只有右手能活动。两个孩子还在读书,家庭负担重,吴昌友一度悲观。

  2017年春节后的一天,蔡芝兵来到吴昌友家,坐在火塘边和他摆起了养蜂的好处,建议他也养一些。

  “我哪有你那干劲哟!”吴昌友看看自己没有知觉的左手,摇摇头。

  “你家娃儿要用钱的地方多,光靠政府哪能行?”蔡芝兵举起双臂,“你看,我两只手没有了都得行。你还有一只手,肯定干得好!”

  就这样上门“闲谈”两三次后,吴昌友动了心。蔡芝兵主动送了两桶中蜂给吴昌友,帮助他启动“甜蜜事业”。

  尽管今年气候不佳,但吴昌友家的6桶中蜂还是为他带来了4000多元收入。“我早摘了‘贫困帽’了!”老吴自豪地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城口县内群山环绕、山高天寒,群众有晚上围坐火塘边摆龙门阵的习惯。县里把群众取暖、做饭的火塘变成扶贫立志的“思想讲堂”现场,通过调动新乡贤、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和驻村干部等开展“围炉夜话”理论宣讲6500余场,组建180支共900余人的宣讲小分队,发放宣传画册3万份,实现新思想、新政策宣传“无死角”,激发了贫困群众“思变”“谋变”的意识。以前那些有“等靠要”思想的贫困群众,纷纷表示“我要脱贫”。

  扶贫也扶智,贫困户勇闯市场

  这段时间,鸡鸣乡祝乐村村民卢美贤的香菇大棚正处于出菇高峰。每天,他要往山下拉100多公斤香菇。“大的每公斤卖七八元。小的也有人收,每公斤两元。”卢美贤乐得合不拢嘴。

  “要钱没得钱,要技术没得技术……”去年8月,当新乡贤周忠元建议他种香菇时,卢美贤还念叨着自己“没发展条件”。卢美贤今年54岁,家里因学致贫。尽管他和妻子有劳动力,可一想到发展产业稍有不慎就要将积蓄“打水漂”,两人就又“缩回”老家种粮、喂猪。

  周忠元把乡里、村里发展的产业给卢美贤讲了一遍,发现他对种植业感兴趣,但疑虑不少。“你别愁,我来想办法。”周忠元说。

  通过联系村里和乡里,周忠元为卢美贤争取到了1000元的扶贫发展资金用于购买菌包,又帮卢美贤联系到村里香菇基地的“田坎课堂”,找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技术。

  周忠元家里虽然没种菇,但他经常往香菇基地钻,让自己“技术升级”,“我每个月至少去卢美贤家一回,若我自己不懂种菇技术,怎么和他聊?”

  如今,卢美贤家已发展起两亩地的香菇大棚,今年已卖了4万多元,顺利脱贫。

  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城口县因地制宜,通过资金、技术、销售等帮扶,强化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县里开设“田坎课堂”600余次,将农业技术培训搬到田间地头,让2.1万人次在家门口就学到技术。该县还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农民夜校”,聘请市场专家、电商带头人等为贫困群众解读市场经济、分析市场规律,建成农商电商服务站点185个,累计带动1.1万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8000元,让农家“山货”走出大山。通过入户调查和用工数据库,准确掌握了全县6.7万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意愿和市场用工需求,开办实用技术“就业讲堂”,累计培训3.2万人,帮助2.8万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就近就业、居家就业。

  脱贫要“共治”,树立乡村新风尚

  明通镇金六村81岁的陈丰良有两本放在一起的存折:一本是银行存钱的,另一本是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超市”的“积分存折”。

  陈丰良戴上老花眼镜,仔细翻开大红的“积分存折”。最前面的两页内页里,写着文明养成、志愿服务等日常积分内容和积分事项。后面几页,逐一记录着他家环境整洁、家庭和睦、发展产业等情况,以及为村里志愿打扫垃圾等获得的积分。

  “有了这个存折,我们哪些地方做得好,一目了然。对比前面的积分内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心里也有数。”陈丰良说。每次积分到一定数量,他就会和妻子张述菊一起,去村里的“积分超市”换购。

  “换过酱油、洗衣粉、垃圾袋……”76岁的张述菊掰起指头数着,“都是些日常用得着的东西。大家也经常在一起比,谁家做得好、积分高。”

  “积分存折”激起了村民向善向好的好风气。“以前地坝脏乱差、家庭经常‘争嘴’这些现象,现在很少了。”村积分超市管理员马学员说,象征性的物质奖励,加上村里“红榜”等精神奖励,现在村民都劲往一处使,奋力往小康路上奔。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城口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引导群众抵制歪风邪气、崇尚科学文明,形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通过“财政保底+爱心捐助+集体经济组织分红”的资金保障方式,全县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超市204个,推动全县村居尤其是贫困山村风气转变;全县成立科普分队25支、劝教小组90支,广泛普及科学知识,评选“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等文明家庭5000余户、文明院落600余个、文明新村54个,引导贫困群众牢固树立脱贫光荣的观念;通过农村老党员、新乡贤等教育引导群众抵制大操大办、不敬不孝等陈规陋习,全县已制止办无事酒2000余次、教育处理不敬不孝行为160余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