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20-11-10 点击数:460
重庆日报11月10日讯(记者 黄乔 实习生 谭杰):11月4日清晨,黔江区金溪镇金溪社区,空气里夹杂着泥土和青草的味道。38岁的陈淑香穿着雨靴,挽着袖子,正在自家的牛棚前忙碌着。
清扫牛槽、添草喂水、整理圈舍……前几年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已成为重庆盛锐家庭农场负责人的她,很多活儿依然坚持亲力亲为,在农场里忙个不停。
“不等不靠,只要选对路子,勤劳肯干,就能脱贫。”陈淑香说,这几年创业不容易,手里有活儿做着,心里才更踏实。
“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2013年之前,陈淑香和丈夫杨胜雨常年在新疆、浙江、深圳等地务工,从事渔业养殖,每月收入3000多元。
“离家又远,收入也不高,更无法照顾到家里。”陈淑香说,眼看两个小孩快到上学的年龄,她和丈夫几番商量,决定回老家自己创业。
对于“创业干什么项目”这个问题,陈淑香当时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在她看来,从小就看父母在家里养鸡,想来应该是件简单的事,那就建个养鸡场吧!
建鸡舍、买鸡苗、买饲料……陈淑香和丈夫用多年打工的10万元积蓄,在家乡搞起了土鸡养殖。原本铆足了劲儿想要大干一场的她,却被浇了一盆冷水。
“没有经验也不懂技术,买来的小鸡接二连三生病,半年不到就死完了。”陈淑香的首次创业就这样以失败告终,血本无归,全家也被确定为建卡贫困户。
“我不晓得该怎么形容当时的心情,但我只晓得生活还得继续过。”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陈淑香沉默了一阵说。
初次创业的失败,并没有击垮陈淑香夫妻俩的创业激情和信心。“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很快,俩人寻思着,准备开始第二次创业。
“脱贫不能等、靠、要”
“牛不容易生病,养殖的技术含量也要低很多。”汲取了上一次教训,陈淑香夫妻一合计,决定开个农场养牛,但资金却成了第一难题。
“真的多亏政府帮助,不然我也没有今天。”陈淑香的言语间充满感激。她回忆说,那段时间,黔江区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及驻村干部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并提供针对性帮扶。
“了解我们缺资金,就提供了10万元的创业扶贫贷款。”陈淑香说,随后,她又向亲戚朋友多方筹资,凑了20万元的启动资金,成立了重庆市盛锐家庭农场。
2015年初,陈淑香买进了35头牛,开始了她的第二次创业。除了建设牛棚,她还流转了120多亩土地栽种草料,15亩鱼塘养鱼,并投入3万余元发展经果林。
“农场的水电、道路、沼气池都是政府投资建设的,产品销路也是政府帮我联系的。”陈淑香告诉记者,在政府部门帮助下,她的农场很快走上正轨,2016年全家就顺利脱贫了。
如今,陈淑香的农场还不定期接纳村民就地就近务工,其中多是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
“要脱贫就不能懒惰,更不能对政府抱着等、靠、要的心态,必须自己有规划、有目标、干实事。”陈淑香笑着说,“我脱贫了,就要带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嘛!”
走上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在陈淑香看来,第一次创业的失败主要原因是“不懂技术,盲目操作”造成的。
为加强自己的业务技能知识学习,她报名参加了当地人力社保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技能培训”,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掌握了销售技巧,提升了养殖技术。
“培训后我受到很多启发,还结识了一帮朋友,让我明确了发展方向。”陈淑香说,2018年,她创新采用了“养殖+种植+休闲农业”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牛的粪便就用来当作果林的肥料,用不完的还可以卖出去,不但节约了肥料成本,还增加了一个收入来源。”
尝到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甜头,陈淑香开始组织和带动周边农户养殖家畜禽、种植蔬菜水果。今年疫情期间,她还通过微信朋友圈,卖起了牛肉、鱼肉和水果。由于品质过硬,她的生意越来越好,积累了不少回头客。
陈淑香告诉记者,这几年,在政府引导和各部门的帮助下,她的农场扩大了规模:现建有养牛大棚3000平方米、沼气池400立方米,机具设备一应俱全,现存栏母牛40头、小牛30头,修建鱼池15亩。
明年,她计划着再扩建养牛场300平方米,购买母牛30头,力争常年存栏大小牛200头,出售肉牛50头、鲜鱼2万斤,全年总产值突破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