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文化

渝商文化

Yushang Culture
一人就业 全家脱贫 ——就业扶贫的永川实践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20-12-22 点击数:316


  重庆日报12月22日讯:就业,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脱贫攻坚,是必须打赢的一场重要战役。解决就业,是变“输血”型扶贫为“造血”型扶贫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永川区紧紧围绕着促进就业为工作重点,做到“绷紧一根弦、突出两个导向、抓实三项举措、实施四轮驱动、聚焦五大任务”,根据永川的区情将重心放在留守群众、贫困残疾家庭、贫困大学生等方面,通过技能培训、引导就业创业等方式多措并举助推就业扶贫,确保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目前,永川区具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脱贫人口4299人,实现了100%就业,建成5个扶贫车间吸纳50人就业,累计安置公益性岗位1856人,兑现各类就业帮扶资金5073.37万元,受益贫困群体3645人,基本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技术+勤劳”是留守群众脱贫的密码

  12月10日,隆冬,天气一片阴沉。这个季节,村里已进入了闲时,大多数人都呆在家里,或烤火,或闲聊。但在永川区何埂镇丰乐村一个名叫蒋家坝的小地方,却是人声鼎沸。“减轻压力的措施,要勤翻身,避免拖、拉扯、拽、推等动作……”台上,授课老师教得认真;台下,数十名学生听得入神。

  这是何埂镇护理病人培训班的第6天。当日晨,36岁的村民徐泉铃起了个大早,简单洗漱后,兴冲冲来到了离家不远的蒋家坝,开始了一天的课程。

  “之前只是懂一点皮毛,通过培训班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且既有理论课又有实操课,非常有助于我们快速地掌握要领,学完后还要考试和推荐工作,对我们贫困户来说实在是太友好了。”她说。

  徐泉铃有两个儿子,一个13岁,一个4岁,家里公公智残、婆婆有高血压等慢性病,徐泉铃此前一直“被迫”在家照料一家老小,家里的经济来源完全靠丈夫吴军在工地上打零工。徐泉铃坦言,正是因为看着两个孩子一天天大了,自己也想出来做点事,“给他们挣学费和生活费”。

  徐泉铃正想着出来做事,村里就送来了培训的消息,不仅全免费,还包伙食。徐泉铃一听还有这等好事,赶紧报了名。

  坐在徐泉铃后面的王世莲同样是贫困户,丈夫得了糖尿病和骨质增生,劳力不够,也只能在附近打零工。“这个培训班不错,听说培训的护理内容都是社会上急需的,像保姆、医院陪护等,工作不是太累,收入都还不错,家里看到了希望。”她高兴地说。

  为了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水平,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永川区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抓好组织培训工作,特别是贫困村的培训。

  一是借助部门力量,会同区扶贫办等单位召开各个层级的业务培训会议,并采取联合督查、定期通报的方式推进人社扶贫工作,把握口径标准,做好政策指导,防止单打独斗、事倍功半。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各类学习培训32次。

  二是镇街上下联动,积极争取镇街的大力支持,促进了各项人社扶贫政策得到落实。今年以来,每个镇街至少服务5次以上。

  三是村社适时更新,充分发挥村社社保员情况熟悉的作用,第一时间反馈人员动态,及时收集培训需求、就业创业意愿,建立“一人一策”帮扶台账,数据每周动态更新,精准掌握劳动力就业帮扶需求。

  四是群众积极参与,按照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培训,强化“有效供给”,精准设置培训方案,并在培训过程中推出“饮水思源,勿忘党恩”的课程,邀请党校教师、脱贫典范进行授课,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今年以来,永川结合贫困群众就业需求,针对性开展电工、叉车、养老护理、火锅调味等职业技能培训30余期,累计培训合格补贴449人,补贴金额67.3余万元。

  多措并举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面上贫困已经得到了极大缓解,“啃硬骨头”成了重中之重。在贫困群体中,贫困残疾人无疑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没有资金、没有劳力的他们,脱贫之路尤为艰辛。

  永川区五间镇景圣村塘坎上村民小组建卡贫困户孙天英就是如此。

  眼下的孙天英,笑容满面,精神头足,浑身充满了干劲,和两三年前的她比起来,简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那时候身体残疾,家里的负担很重,自己都感觉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每个月就盼着救助和补贴发下来。”回忆起过去的日子,孙天英十分感慨。

  浑浑噩噩的日子过了好些年,五间镇社保所所长吴娟和村社保员上门了,“你不要有顾虑,残疾人又不是没得劳动能力,很多残疾人比一般的更能干,更让老板看重。”

  孙天英的生活仿佛被照进了一道阳光。多次劝导后,孙天英克服了悲观情绪,来到五间镇蕊福农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上班。“吴所长经常到车间关心我们的工作情况,要我多看多学。”她说,在吴娟的鼓励下,自己主动参加了岗位培训,掌握了食用菌生产技术,并利用工作之余在家办起了家庭农场,“我现在不仅照顾了家庭,还有了稳定工作,最重要的是还免费学到了食用菌种植技术,再也不用愁自己挣不到钱了。”孙天英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和孙天英情况类似,五间镇和平村沙岚坳村民小组贫困户李正福瘫痪在床,生活都不能自理,失能后的他把一家人都“拴”在了床边,无法外出务工,收入自然上不去。李正福的儿子名叫李刚伟,今年37岁,虽正值盛年,却因为要照料父亲,又不懂技术,只能靠打零工补贴家用。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李刚伟一下子无从务工,全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五间镇社保所摸排到这一情况后,立即根据李刚伟的个人情况,向他推送了岗位信息,并推荐到凤凰湖工业园重庆隆兆机械有限公司从事机械加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确保稳定就业,五间镇社保所多次与企业负责人沟通,协调企业安排技术骨干帮助李刚伟学习磨床加工技术,实现从普通劳力向技术工人的转变。考虑李刚伟家庭的具体情况,吴娟还帮助李刚伟的母亲郭满元申报了公共环境卫生保洁公益性岗位,就近就地安置,既务了工,又照顾了家庭,解决了李刚伟的后顾之忧。就业将生活的阳光洒进了李刚伟家中,卧病多年的李正福又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为实现全面小康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永川区就业和人才中心拿出不少举措,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精准动态掌握残疾人就业创业情况后,我们整合现有培训政策,大力开展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鼓励和引导有就业创业愿望的残疾人按需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努力实现有培训愿望的残疾人应训尽训。”永川区就业和人才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永川区充分利用每年举办的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周等大型专场招聘活动,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搭建平台,提供渠道,提供服务。

  此外,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运用社保补贴政策,鼓励单位吸纳就业和个人灵活就业,创业担保贷款鼓励创业,支持开展就业扶贫示范车间、创业就业示范街、创业就业示范山村创建工作,吸纳就业。

  种种措施,“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变成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助力大学生创业就业斩断“代际贫困”

  教育扶贫是斩断代际贫困的一把利剑。作为中国西部职教名城,永川在校大学生多达15万人,每年大学毕业生近3万人。在这些大学生中间,也有相当比例的贫困家庭子女,做好对他们的帮扶,无疑能极大地助贫带贫。

  “我们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分为两种。”永川区就业和人才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是在就业方面,从2019年至今先后组织大型招聘活动73场,有效对接产业人才1.1万人,举办高级人才研修班和特色工种培训班11期,培训产业人才760人。

  二是在创业方面,以政策支持、场地支持、资源支持、投资支持,构建集创新创业政策帮扶、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就业招聘会、就业岗位技能实践、就业岗位培育等多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永川区临江镇天堂村贫困大学生黄家君就受益于此。

  现年28岁的黄家君2015年毕业于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水产养殖专业,家里的情况原本还过得去,但由于父亲承包鱼塘失败,母亲体弱多病,一家人被评定为建卡贫困户。

  “我大学毕业后,一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于是便回到家里,利用学到的水产养殖知识帮助父亲养殖。”黄家君说,同时自己还参加了永川区就业和人才中心组织的SYB创业培训,学习创业知识。

  在镇村帮扶干部的鼓励下,经过多次试养,黄家君终于掌握了养殖白甲乌鳢的关键技术。2016年,黄家君从外地购进白甲乌鳢鱼苗2万尾,开始留在家里自主创业。经过一年的精心养殖,黄家君的白甲乌鳢终于养成商品鱼,当年销售成鱼1万余斤,实现收入20万元,净赚5万元。

  2019年,为尽快脱贫致富,黄家君决定扩大养殖规模。他流转了周边农户土地共计60余亩发展养殖,申请创业贷款15万元作为流动资金,用以自己培育四大家鱼鱼苗、白甲乌鳢鱼苗。2020年2月底,眼看到了鱼苗销售期,因受疫情影响,数十万尾鱼苗无人问津。镇村干部了解情况后,立马帮助联系周边的销售渠道。4月初,40万尾四大家鱼、白甲乌鳢鱼苗销售一空,甚至出现有订单无鱼苗的窘状,今年销售鱼苗已实现年收入25万元,纯利润10万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黄家君养殖成功后,不忘带动村里其他养殖户。他低价将鱼苗销售给周边的养殖户,积极帮助其他养殖户养殖白甲乌鳢和四大家鱼,并给予免费技术指导,引导周边10余户农民发展水产养殖,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20余人。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冲刺之年,永川区有就业意愿的建卡贫困劳动力已全部实现就业,建卡贫困户符合参保条件的全部参加养老保险,符合领取待遇条件的全部享受待遇,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下一步,该区将加大产业帮扶力度,为有意愿从事农业和种植养殖发展的群众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帮扶,同时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对自主就业能力较强的群众积极协调岗位,并继续发挥好公益性岗位、以工代赈等就业帮扶措施,持续解决就业问题。

  贺娜 王美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