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1-03-01 点击数:3563
上古时期,荆楚大地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我国农耕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公元前14世纪),殷国国力强盛,殷王武丁曾派其委妇好带部下南屠虎方,讨征巴方,巴方被逼西迁。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西南八国归附武王,并向周朝纳贡。东晋史学家常球撰《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他东至鱼复(今重庆市奉节县),西至整道(今四川宜宾市),北接汉中(陕西南郑),南极黔涪。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等,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说明公元前11世纪巴国归附周朝时已用茶叶作为贡品。但它何时从贡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并成为三峡库区人民比屋之饮?本文试从民俗学和地域文化学视角,一窥巴渝茶文化源流及其对近代重庆地方茶馆文化之影响。
巴山峡川——中国最古老茶区
农业考古学研究表明,古人类在最初为了维持最简单的生存,大多沿江河流域居住,以便利用河流带来的冲积土进行粗放的农事耕作,同时兼营渔猎和采集。因此,古代初民文化遗址及遗物多在江河两岸台地上发现。如长江三峡工程动工以前,国家即对三峡库区沿岸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仅在重庆至涪陵长江两岸发现古文化遗址26处,在古代墓葬中,除大量的青铜剑、锨、斧以外,陶制的釜、壶、碗具亦为数不少。据重庆市博物馆董其祥先生考证,其中数支陶碗与近代茶碗极为相似。鉴于当时餐具与饮具尚未分开使用,这些陶碗既可作食具,亦可用于喝茶。其材质,既有褐色夹砂粗陶,褐色夹砂细陶,也有黑色泥质细陶;其装饰图案有素面、绳文、篮纹、刻划纹、附加堆纹等。初步判断为古代巴人和当地土著民族之遗物。
其次,巴渝地区关于大茶树的历史记载和至今尚存之渝南多处大茶树遗址,也可说明巴山峡川古老的荣史。
这方面最早的文献见于三国时魏人张辑(广雅),书中说:“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之,其欲醒酒,令人不眠。”这里既明确介绍了巴渝早已产茶,并形成一套制茶方法和饮茶之道。显示两千年前重庆地区茶文化已经十分发达。
其后,陆羽在著名的(茶经冲,更详细介绍了“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振子,花如白蔷蔽,茎如丁香,根如胡桃。”详细阐明了茶在巴山峡川生物学特性、特征。
据吴觉农、吕允福等考证,四川的野生大茶树,从记载上来看,是从唐代就有发现的,这比印度阿萨姆所发现的野生大茶树要早一千多年。近据调查,四J!!的荣经、古街、叙永、洪县、重沃、合江等市县,也都有野生大茶树发现。重庆市南川县金佛山于七十年代中期,发现大片野生茶树林带,统计有大茶树百余株分散在原始林荫蔽之下,生长十分繁茂。据华南农业大学李斌等所作染色体分析,证明巴渝野生条属原始类型大茶树,与云南野生大茶树属同一类型。全国解放以后,重庆茶叶生产及科技得到大力发展,现已有茶园30万亩,年产各类商品茶约2万吨,著名的重庆沦茶、茉莉白毫。高香红茶出口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本市年销量也在1万吨以上。以上历史文献及大量野生茶发现的事实,均有力证明,巴偷是我国茶树原产地之一部分,也是我国饮茶文化起源地之一。
巴渝地区饮茶习俗普及和传括春秋末期,因秦楚两霸挟持,巴族西迁,活动地为川东鄂西,少与外界接触,秦天六国后,曾将一批战俘迁至巴蜀,带来中原的先进技术。公元前三世纪,秦在全国强制推行郡县制,在江州设巴郡。公元前314年,张仪在长江与嘉陵汇合处修建城池,自此有了重庆市的雏形。其中心在重庆朝天门和小什字之间,面积约2平方公里,也就是历史上巴县衙门的所在地。据《华阳国志·巴忠》记载“园有芳常香茗”。所谓芳前即弱苗俗称魔芋,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是很好的保健品,香茗即指茶,史实说明常球成书时(公元347年),在江州,茶已有人工栽培出现,距今已有1650年历史了。但茶的饮用,当时仍局限在贵族王公之间,据(三国志·吴志·韦眼传)称,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每宴群臣,限令每人必须饮酒七升,但对不喝的韦罐,则“密赐茶以代酒”,表示对韦特别关照。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昌盛,为重庆茶叶生产发展和饮茶风气普及创造了条件。陆羽(茶经)(公元758年)的问世,表明唐代我国茶业经济文化已相当兴盛,茶区经长江三峡传播已扩大到苏。浙、闽等地区。(茶经·六之饮)中叙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没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眼,晋有刘现、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生动地证明,重庆在当时饮茶之普及程度可与“两都”——长安和洛阳媲美。而重庆市近代在市区出土的大量陶、瓷茶具,尤其近年三峡库区实施抢救性发掘出土的许多陶、瓷饮具,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巴渝地区是我国普及饮茶的源头和中心之一。
独具特色的重庆茶馆文化茶馆,是中国城镇居民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旧时代,各行各业J三教九流,都可以随意来茶馆休息、品茗、聊天、约亲和会友, 茶馆成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缩影。作家老舍抗战期间在重庆北暗时所写著名话剧(茶馆)中,短短三幕,就生动地描绘了北京城半个世纪的社会风情。然而,中国茶馆最多和最有特色的地方,还是饮茶文化起源地之一的山城重庆。
重庆茶馆的店名很雅致。茶馆本来开设在闹市,店名却为“革芳”、“汇江”、“阳春”之类,没有世俗烟火气。临溪开设茶馆取名“韵流”,真是既风雅,又贴切。重庆茶馆的座椅很舒适,以重庆广为出产的涌竹和“硬头黄”制作。这种竹椅轻便灵活,高矮适度。坐垫部分用蔑条编成,富有弹性,柔软舒适;而且扶手靠背都有,可正坐,可斜倚,稳定性好,闭目养神不易摔跌。各地茶馆的茶具多为壶和杯,重庆茶馆的茶具则是传统的“三件头”,既茶碗、茶益和条船。茶碗和茶盖是瓷制,茶船多为金属制成。据精于吃茶的人谈,这种茶具优点有三:一、茶碗造型上大下小,冲茶时茶叶容易冲转和浸泡深造;二、茶盖既可视茶叶浸泡程度控制水温,又可用其搅和茶叶,饮茶时阻挡浮叶人口;三、茶船有端碗不汤手,条溢不湿衣的妙处。
茶馆内专司泡茶的服务员,北方称“茶博士”,重庆称“堂值”。不少“堂相’书术高明。七八个茶客围着一张条桌坐定之后,“堂信”应声而至。他右手提着提亮的紫铜长嘴壶,左手五指分开,夹着七八支碗、茶盖和条船,走到桌前放下水壶一挥手,叮当连声,七八只茶船满桌开花,分别就位,然后将装好茶叶的茶碗分别放入条船,紫铜壶如赤龙吐水,各碗—一冲满,桌上一滴不洒,再依次盖上茶益。全部动作干净俐落,实属巴蜀一绝。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的茶馆经过整顿、恢复和发展,现已有高。中档和普及型两大类,共约三千余家,前者地处闹市、装修豪华,为商家聚会主要场所,著名的有“水云洞”。“银河”、“茗缘阁”等消费档次人均在100元以上。普及型茶楼则分散在工厂、居民区和背街小巷附近,以职工文化中心、离退休老人活动室及私营小型大众菜园为主。多集休闲、饮茶、娱乐于一体,收费低廉,很受广大工薪阶层的欢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