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文化

渝商文化

Yushang Culture
渝北:“智造”领跑 助推工业转型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3-05-12 点击数:1460

      5月12日重庆日报报道(记者 张国勇 颜安)
    “走转改”·走进渝北

      10月9日,记者在渝北空港工业园和台商工业园间来回穿梭,脑海里闪现着胶囊内镜、纳米芯材、快充电池等一大堆高科技名词,以这种近乎于信息爆炸的方式完成了对渝北工业的重新认知。

      短短几年,渝北工业从全市第七强势跃居全市第一,并连续数年“霸占”其首席地位,其工业结构也从当年“傻大黑粗”的制造业,迅速蜕变为让人炫目的“智造”业,科技的贡献首当其冲。

    我们走进渝北工业园区、走进一些企业,试图解开这奇迹背后的奥秘。

技术创新带来工业发展源动力

     在渝北空港工业园区,有一家名叫再升科技的企业。虽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渝北企业,但不少渝北人却对它知之甚少。与之相反的是,渝北区科委却对这家企业大为推崇:“不清楚它的都以为这是一家小企业,而对这个行业有所了解后,才知道这是一家多么了不起的企业。”

      再升科技董事长郭茂告诉记者,他们公司从事的是微玻纤空气过滤产品制造,其主要产品是空气过滤纸和绝热芯材,两项产品广泛应用于环境、能源、交通、半导体、健康护理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比如说,我们生产的空气过滤纸,能够过滤纳米级的粉尘和污染物,这在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神七’上天时,航天员面罩中的组成部分就有我们提供的材料;而绝热芯材则可以在冰箱、空调等设备上得到广泛应用,能使导热系数降低到目前的1/8,无论是环保还是能效都大幅度提高。”看到记者一知半解时,郭茂补充说道。

      正因为如此,美国GE、韩国LG等“识货”的买家,不远千里跑来重庆采购。如今,再生科技的市场有70%在海外,其生产的空气过滤纸,产销量占全国同类企业的54%。

      事实上,再升科技原来只是一家玻璃制造企业。创业20多年来,始终没有摆脱摊子越铺越大、利润越来越薄的怪圈。而从2007年开始,再升科技进军空气滤材行业,通过聘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强化研发实力,一举打开了市场,并迅速成为中国微玻纤空气过滤行业的领导者。

     “渝北蜕变,科技创新是源动力。”渝北区委书记周旬说,“今后几年,我们要继续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以此转变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式。”

     今年1-9月,该区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居全市第一;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同样位居全市第一;2011年,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98%,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社会研发经费达15.26亿元,是10年前的65倍。

     渝北区近日出台的推进新型工业化意见中,把创新作为提升渝北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来推进。而在此前,渝北也通过各种政策,包括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等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支持。

      技术创新,为渝北工业创造出了一批在国内和国际领先的产品:今年4月的重庆第十届“高交会”上,渝北的22家科技型企业和服务机构拿出了100多件展品,涉及光电产业、医疗器械、新材料等领域,充分展示了科教兴区的丰硕成果。

      高端人才引进催生项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这一点,金山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金山深有体会。

    “公司的成功,离不开李向东。”王金山告诉记者。他口中的李向东,现任金山科技技术总监。

      10多年前,王金山将企业的主营方向逐步转向微系统领域,并选定胶囊内镜作为企业的主攻目标。什么是胶囊内镜?它看上去只有胶囊大小,但里面却集成了超缩微全景照相机和传输设备,病人吞服后,胶囊内镜可将穿梭的每一寸壁拍摄成像,遥感传输到体外监测的接收设备上展现,从而让病人克服常规胃镜、肠镜检查时的万般痛苦。

      干装饰出身的王金山对这个领域一窍不通,但他引进的李向东,却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以李向东为核心,金山科技迅速从全国各地招贤纳才,并经过实质阶段的一年多研发,终于将这个如神话般的胶囊内镜研制成功,成为全球除以色列一家公司外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企业,面世当年即带来上亿元的进账,如今已风靡全球62个国家,2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

      尝到了甜头,此后金山科技异常重视人才引进,先后成立了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今年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内消化科唯一的院士樊代明加入金山科技的研发团队,更让王金山的企业如虎添翼,因此他也颇有底气地提出:未来5年,打造完成金山“硅谷”,到2017年将实现100个高科技项目落地,填补国内微电机系统产业空白。

      在渝北区,企业因人才而获益良多,金山科技绝非孤例。譬如说,润泽医药通过引进专家,开发成功了人体修复的新一代材料多孔钽,可用于人体骨组织缺损、坏死的修复替代,打破了美国专利垄断,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而在传统产业,港鑫机械与清华大学动力系以及天津自行车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专家,研发成功电动自行车,前景广阔……

    “渝北现有国家级研究院4个、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6个、市级研发中心34个,各项指标均为全市领先,这与我们重视人才引进密不可分。”渝北区区长黄玉林说。

     “人才就是生产力,”黄玉林说,“未来,我们将建立高级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储备库,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形成培育人才、聚集人才、人尽其才的人才发展环境。”

     不遗余力地投入确保科技成果转化

      渝北区科委主任艾道淳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渝北投入科技资金2452万元,建立各类研发中心,并引进联瑞知识产权、弘旭专利代理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信息交流、决策咨询、资源配置、技术服务以及科技鉴证等业务。如此一来,今年上半年,该区专利授权1670件,居全市第一位,同比增长128.4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0件,同比增长60%。

    “每年总是能从政府那里获得不少‘好处’。”重庆恒通电动客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田野笑着说,政府每年对我们进行新技术研发的奖励,一般不少于几十万元。

      田野说,这种奖励是政府对企业创新的一种姿态,数额虽不太大,但对企业的激励作用却不一般。“就好比成功教育法,如果一个学生总能得到表扬,他对自身的信心就会更足,取得好成绩的希望也大一些,这个道理用在企业上也是一样。”

      在过去的5年里,渝北把投入作为促进工业发展的重点,每年的工业投资总额都超过了100亿元,滚动实施了工业项目728个,5年累计工业投资已超过500亿元。

     “我们投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黄玉林说,在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产品上投入得多,从而促进了工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使渝北工业基本形成了汽车、摩托车、电线电缆、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服装加工等支柱产业,培育出一批年产出上亿、甚至上百亿的骨干企业。截至目前,渝北亿元企业已达到79户,年产值超过20亿元的企业有6户。

     未来5年,渝北将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由政府投资2亿元,滚动支持20—30个技术创新重点项目,通过贷款贴息或无偿补助方式,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该区工业发展规划的项目给予支持,优先支持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且最高可获100万元的补助,确保年新增工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高投入带来高增长,这是我们由实践而来的经验。”黄玉林说,今后5年,在保障投入、技术创新、人才汇聚这三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们深信渝北新型工业发展还将再上新台阶!

    (桑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