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3-07-24 点击数:1153
7月23日上午,永川区南大街黄瓜山村的一处梨园内,上百名农妇正在热火朝天地摘梨子,这是由黄瓜山村委会和黄瓜山村妇联联合举办的“关注留守妇女摘梨大会”,“申书记不但让我们的钱包鼓起来,更让我们的精神富起来了。”一位农妇说。
农妇口中的申书记是重庆市永川区南大街黄瓜山村党委书记申希泉,今年45岁的他,为了13年前的一句承诺,扎根山村,为黄瓜山村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两难的选择
1991年,初中没有毕业的申希泉在镇上一家食品加工坊打零工,为改变命运,他贷款6000元承包了黄瓜山食品加工厂,把这个厂命名为文峰食品厂。2000年,文峰食品厂从一个小小的家庭作坊发展成了年产花生200多吨的大食品企业,“川东花生”走俏重庆乃至全国多个城市。
但就在这年,黄瓜山双楼村村支两委开始换届选举。让申希泉意想不到的是,在换届选举大会上,有不少村干部都写了自己的名字。最后,申希泉高票通过,被当选黄瓜山村党委书记。
“当时我很为难,因为厂里的事情太多了,我根本无法分身去做村里的工作。”申希泉说:“当时村里的领导给我做了工作,说你一个人富起来了算是你的本事,但你走出去了,别人仍然看不起咱们黄瓜山人啊。”
这句话点醒了申希泉,他把自己想做村支书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当时我是不同意的,人只有两只手,哪能干这么多活呢。”妻子聂绍容说:“老申反复告诉我,我们一家富起来算什么本事,只有全村人都摆脱贫困,这才是我做人最大的成就。”
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后,申希泉走马上任,成为了双楼村支部书记,他对村里作出承诺:黄瓜山一定要脱贫致富!
想不到的困难
当选后,申希泉在心中规划起了一条强村梦:“依托水果种植业、乡村旅游业、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走出自己的特色。”
这条路虽然可行,但并不好走。“虽然老百姓能接受水果种植和矿产开采,但是在搞乡村旅游业时,我们真是吃了苦头。”申希泉说,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他们无法意识到环境对于旅游的重要性。为了加强老百姓的环保意识,申希泉成立了环境卫生评比小组,双月进行一次评比。申希泉告诉记者,“好的我们拍照片,差的我们也拍照片,评比结果在全村5个公示点进行公示,谁家做得好谁家做得差一目了然,既公正又直观。”
现在黄瓜山村的沿街公路美丽而整洁,但谁能想到,当初申希泉亲自到黄瓜山村公路主干道上的农户家中,与他们签订环保协议的时候,遭受到的种种困难。申希泉说,那段时间,他费尽唇舌给村民做工作。“白眼受过,谩骂有过,但是村民们在我们一次次的劝导中,终于接受了我们的协议。如今,已有100多户沿路居民参与到了双月评比中。
当村官多年的得失
“红苕打破砂锅,有女不嫁上坡”是15年前黄瓜山上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现在提到自己是黄瓜山上的人,外人都要用羡慕的目光看我们。”聂绍容说,但同时,申希泉也放弃了很多东西。
“这13年,我对村里是坦荡荡,但对家里,哎。”申希泉望了望窗外的果园说:“在村里大建设之初,我每天七点不到就要到村里展开各项工作,时常是忙到10点多才回家,对孩子和老婆,真是说不出的亏欠。”
申希泉把村看成是自己的家,15年前,黄瓜山村的村民人均收入还不到1000元,如今,人均收入达到12780元、人均存款上万元的富庶村。目前,全村38个社全部通公路,人行便道硬化110公里,自来水实现全覆盖,安装太阳能120盏,天然气覆盖500余户……“渝西第一村”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黄瓜山村的产业发展起来了,集体经济壮大起来了,党支部的威信树立起来了。申希泉说,“2004年,村里的党员只有170多人,现在已经有党员257人,而且新发展的都是年轻党员。”
面对人生的得与失,申希泉说:“做人要讲个义字,13年前,我承诺让大家都富起来,无论如何,我也要尽力做到。我相信,孩子们长大后会理解自己的父亲作出的选择的。”
(重庆晚报记者 郝瑶 朱隽 实习生 李国锋 摄影报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