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文化

渝商文化

Yushang Culture
再识渝商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3-09-11 点击数:1077

 商业文化是个有趣且有价值的话题。

  尹明善曾写过一篇文章这样说重庆的商业文化:“水码头积淀的重庆特色文化有别于陆地城市,它从胎中带来的就是重商文化。陆地城市则不然,在换货、交易不甚发达的漫长的早期,必定是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

两者相比,农耕文化的陆地城市比重商文化的码头城市要早一两千年,比如,成都的武侯祠、草堂,就比重庆的古老悠久。但码头城市更加贴近现代经济,它有商业、船运业、仓储业、从造船起始的加工制造业,直到相关的金融……经济社会的发展更为迅速,更容易实现市场化、跨区化、国际化。”

这是我所读过写渝商文化最精到的文字了,但这在某种意义上说的是古代的渝商文化。2006年,在第一届十大渝商评比之初,我曾采访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张育仁,他的一段脱口秀对另一个时期的渝商文化做出了总结:

“本土重庆商人的特质,首先想到的肯定还是重庆人的个性———豪爽、重感情、胸怀广。当然,有人说这些性格并不是现代的商业精神,商场如战场,充满变数,重庆人的豪爽、重感情很容易因为缺乏理性而被人利用。

我不得不承认‘重庆商人’的个性在市场经济早期更明显一些。包括浙江、广东、上海人的理性,精于算计,都是当时的重庆人根本无法相比的。我曾见证了不少重感情的重庆商人因为缺乏防范,生意打倒了,但我总觉得这些重庆商人的豪爽、讲义气成为一种难得的内心体验,他们把浓郁的感情倾注给别人,把感情灌注到冷血的商场。但这些豪爽、重感情的重庆商人的确越来越少,巴渝文化底蕴和性格也越来越淡,现代商人都趋同化了。”

张育仁的观点我们可以一分为二:相对很多地区,重庆缺乏商业文化传统;与其它文化类型一样,商业文化在碰撞中交融。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几年来重庆企业学丰田、GE,学定位理论、稻盛和夫哲学,学华为、海底捞……我相信所有学习过程犹如一场无止境的登山,渝商要做的就是在更高海拔获得更多的内涵和机会,完善自我,完善员工,并完善一个企业生态。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这样说渝商精神:包括“耿直”这种形容词将越来越少,越来越不重要,摆脱一些不靠谱的形式,渝商从理论到技术正在完成一次自我革新,从而展现出一个新的商业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选了四个词汇:“资本”、“文化”、“眼界”、“管理”来表达我们对这场商业文化变革的理解:我们不想强调重商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区别,也无意解释20世纪和21世纪的关系,这是渝商与商业本身的话题。

(文/仇峥,摘自9月6日重庆晨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