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文化

渝商文化

Yushang Culture
立有“传记”的蜂农和一位蜜蜂作家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3-10-25 点击数:772

   

  养蜂和写作,原本风马牛不相及。

■可是在黔江区黎水镇,却有一件事传为美谈:父辈养蜂,追花逐蜜30余年;尝着蜂蜜长大的后生,用文字为他们“立传”,记录足迹,阐发感悟,最后成为一名“蜜蜂作家”。 

“蜜蜂作家”陈天旺。

近日,黔江区黎水镇黄泥村,51岁村民陈明科为笔者讲述了他和兄长陈明登养蜂,以及侄儿陈天旺“写蜂”的事情,眼中全是自豪。

养蜂兄弟

“那时我还小,只隐隐约约地记得,父亲常端着饭碗,站在蜂桶前一边吃饭,一边看蜂子忙忙碌碌地飞进飞出。”——陈天旺《闲不住的父亲》

黄泥村位于大山之中,村子四周峰峦叠嶂,交通不便。

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一群土蜂飞到屋檐下,给贫困中的陈家带来了希望。

陈明登在兄妹中排行老大,当时30多岁,他全身心投入土蜂养殖,要挣钱接济家用。

20岁左右的陈明科跟着爱上了蜜蜂,天天跟在哥哥屁股后转,“养蜂兄弟”的名头慢慢叫响了。

翻山买书

“父亲有了更多时间来经管他的蜂子。他买回一本厚厚的《养蜂手册》,将蜂桶改成了蜂箱,还自制了摇糖机。”——陈天旺《闲不住的父亲》

这段话说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陈氏兄弟这时也听说了“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句话,要从书本中学知识。

书店在30里开外的黄溪,去买书得翻山越岭,来回一天时间。

兄弟俩前后跑了3趟,才买到一本《养蜂手册》,如获至宝。

30多年过去了,这本书颜色已经泛黄,但完好如初。

苦乐年华

“采蜜与采花是两个概念,后者指蜜蜂四处采集花粉酿蜜,前者则是说养蜂人的辛劳和收获、甜蜜。”

——陈天旺《采蜜记趣》

几年后,陈氏兄弟的土蜂达到了30多群,收入可观。

采蜜不再割“列子”了,改用采蜜机摇蜜。这样,蜂花粉和蜂巢卵排层都得以保存完好,蜂蜜产量和销售收入大幅上升。“一年下来,30多群蜂子能产出几百斤蜜。”陈明科回忆,那时吃蜂蜜的人少,1斤蜂蜜只能卖两三块钱,但养蜂收入已足够养家。

养蜂辛苦,兄弟俩却乐此不疲,一年365日精心照料蜂群。

跨省养殖

“幺叔的梦想是养上几百群蜂,做一个天南地北追赶花期的养蜂人。”——陈天旺《幺叔家的蜂箱》

前几年,上了岁数的陈明登不再养蜂,陈明科“单干”,很快摸索出一条跨省养蜂的路子。

黎水与湖北利川、咸丰接壤,交界地带植被繁茂,野生中药材无数,是珍贵的天然蜜源。

陈明科大胆进入湖北境内设置养蜂点,今年纯收入预计接近6万元。

最近,养蜂场又顺利获批成为一家微型企业,他为此激动了好长时间。

“蜜蜂作家”

“我希望,从蜜蜂的来来去去中得到启示,以此解读生活……”——陈天旺《蜂来蜂去》

陈天旺是陈明登的长子,陈明科的侄儿。

“从小耳濡目染,让我对蜜蜂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陈天旺说。

随着年岁的增长,陈天旺对文字的喜爱与日俱增。将父辈养蜂的故事、艰辛和喜悦编码成文字,成为他最喜欢做的事情。

这些来,陈天旺先后发表文学作品数十万字,跻身重庆市作家协会,有了许多新的头衔。但在内心,他最喜欢的,还是同行赠与的“蜜蜂作家”这样一个“头衔”。

(文/图 特约通讯员 杨敏,载10月25日重庆日报农村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