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1-07 点击数:1024
据重庆日报1月7日报道:罗启全这位其貌不扬的农民,在进城多年后,终于“发现”了农村老家粉条的市场价值,决心从中挖取自己的又一桶金。
第一桶金
罗启全今年49岁,彭水郁山镇人,20岁那年怀揣200元到黔江城区“闯荡”。起初,在一个建筑工地当小工,负责将混凝土挑上高楼,十分辛苦,收入却低。
当时黔江城里有许多人骑自行车收破烂,拎着个喇叭,成天出没于大街小巷。
罗启全发现这工作虽然看来不怎么“体面”,实际上却“钱景”可观,碰巧住所附近有一家收废旧的门市,于是他有事没事总爱到那里找老板聊天。
没多久,他入了这一行,黔江城里从此多了一位骑自行车的“破烂王”。
再后来,罗启全有了自己的门市,成为一名真正的“老板”,挖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发现商机
在罗启全的老家郁山镇,红苕是村民种得最多的作物之一,主要拿来喂猪。
猪儿吃不完的红苕,往往便被村民拿来加工成粉条,自己吃,还可作为土特产送给城里的亲朋好友;也有人建手工作坊制作粉条卖,规模普遍不大。
然而因为用料实在、工艺精到,郁山苕粉向来小有口碑。
往年每次春节回到老家,罗启全总要收到亲戚送来的一包包粉条,带到黔江城区分赠各位好友,大家没有不称赞的。
2012年春节,罗启全终于醒悟过来了:多好的一个产品,多好的一个商机,搞苕粉加工,“钱景”差不了!
他当即跑到邻居家,认真观摩手工苕粉的加工流程。
建食品厂
手艺学到手,罗启全的想法也基本成熟了:一方面,要坚持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另一方面,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摆脱作坊式小规模生产,并形成自己的品牌。
2012年9月,罗启全开始在黔江建设自己的粉条加工厂。
生产线的设计,尽量遵循传统生产工艺的需要。为此,他特地买来十几口老式大铁锅架在灶上。
生产过程中,除锅内加热升温采用电加热法,淀粉的侵泡、过滤、搅拌、上盘,以及粉皮的打捞、晾晒、切丝和风干等工序,全是手工操作。
去年9月,粉条加工厂正式投产,产品畅销黔江大小餐馆,迄今销售收入总额已接近100万元。
原料需求
粉条加工厂每天需用大量苕粉作原料,远近农民手中的红苕有了一个新去处。
“以前怕红苕种多了不好办,现在不用担心了,罗老板的‘胃口’大得很!”常到黔江北门市场叫卖苕粉的沙坝乡村民庞友群说。他现在是罗启全诸多“原料供应商”之一。
基于目前的销售情况,罗启全决定,将明年的产量提高3倍,届时粉条加工厂全年对于苕粉的需求将高达500吨。
(文/图 通讯员 李诗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