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文化

渝商文化

Yushang Culture
自掏腰包20万 唐雪松修通村里首条公路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1-12 点击数:841

  重庆商报1月12日讯 “泥土路,无公路,生产不发展,致富没门路”几年前人们这样形容合川区大石街道金钟村。这个小村地处嘉陵江的一个拐弯处,因三面临江不通公路,经济落后,村民收入低。金钟村很多人不甘心这样的生活,其中就包括现村党支部副书记唐雪松。这位40岁的汉子,大专毕业后留在了村里,是村民眼中“有担当、有魄力的能人”。

  如今,在唐雪松的带领下,一条4.5公里的水泥路修通了,蔬菜、枇杷等农产品运了出去,光棍小伙纷纷娶了媳妇……

  致富不忘带领乡亲

  金钟村,原是一个贫穷落后村,泥土路,没通公路。“过去出村的泥巴路让人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唐雪松回忆说。金钟村因为地方偏远,交通不畅,很多年轻人纷纷到沿海打工。

  唐雪松没有外出打工,大专毕业的他回到了村里。他在村里从砂石开釆做起, 慢慢地越做越大。1998年,他创办了雪松建材经营部。在金子砂石场从事砂石开釆销售,并承接一些小工程。后又承接小工程,年收入达10万元,是当时村里的“富翁”。

  富裕起来的唐雪松一想到自己所在的村,因为位置偏远,不通公路而许多人没有富裕起来,村上的小伙子娶媳妇都难……想到这些,十分难受。要致富,先修路。他下定决心要为村里修一条公路,让更多人富起来。

  自费20多万元修路

  2008年底,唐雪松被推选担任金钟村一社社长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社员们商量着手修路。但一提到修路,村民们都摇头。

  “村民怎么会反对修路呢?”唐雪松了解得知,为了修路,村里“能人”们都曾经出过力,可最终没修成一条路。

  原来,修建出村路需要占用另一个村的耕地,但就“补偿”问题一直没谈拢。

  这次,唐雪松下定决心要把事情干成,他磨破了嘴皮说尽了好话,最终与邻村那几户村民达成协议,他自己先行垫付近2万元“补偿金”。

  2010年,金钟村党支部换届,唐雪松当选为支部副书记。他多方争取,修建4.5公里的毛坯路得到了上级的资金补助。但这条路的预算为57万元,而补助金只有39万元。唐雪松默默掂量着,村里不富裕,老百姓要筹齐18万元不容易啊,可指标来得不易,前期工作也做了这么久,不能让金钟村的第一条公路就这样搁置!

  为此,他个人带头捐钱,还说服妻子和自己一起为修路奔走。看到这一情景,村民被带动起来了。经过艰辛的努力,2011年,金钟村终于通公路了。取名为官金路。路通了,村民们笑开了花!更有村民把这条路叫做“雪松路”。

  2012年,官金路路面硬化指标下来了,唐雪松拿出20多万元,对官金路的路面硬化。路修好了,村里发展水产养殖、枇杷种植等产业,老百姓的钱包一天天鼓起来,唐雪松乐了,老百姓也乐了!

  带领发展特色产业

  在唐雪松的带动下,金钟村村路通了,富起来的老百姓也积极主动出资支持村里的公益事业,修通社道10公里,昔日的无公路村变成了如今92%的村社通了公路。金钟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由2011年的4800元增加到6480元。

  为了更好地带动村民致富,唐雪松又动员村民将800余亩河滩荒地租出去,种植特色玉米,仅这一项,每年就为村民增加收入近30万元。目前,唐雪松正带领村民大力发展两项特色产业——枇杷种植和1000亩优质蔬菜种植基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