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1-23 点击数:810
重庆晨报1月23日报道:彭水启动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
刘红和两个女儿在自己的农家乐门前。
彭水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区县之一,全县近6万余人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基础设施落后的边远山区,是全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重点地区和难点地区。1月20日~21日,重庆晨报记者走进彭水县,对当地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情况进行了走访。
山下
守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目前正是旅游淡季,但阿依河依然有游客光顾,在离阿依河景区接待中心不到500米远的黄家岭新村,街道边画上了红线。
“这里将扩宽道路,以后到阿依河的路程将缩短1/3以上。”彭水县绍庆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龚安定说。
据介绍,黄家岭新村的许多村民都是从山上的阿依河社区搬下来的。原阿依河社区居委会主任彭建伟第一个搬进了新村,又第一个吃螃蟹,开办了农家乐,接待到阿依河漂流的游客吃住。尽管他现在已经到其他村任职,但在他的带领下,阿依河社区的不少村民都搬到了新村,开设了客栈或农家乐。
彭建伟的父亲、64岁的彭云清在旺季时会帮儿子看店。据他透露,儿子开了农家乐后,守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去年农家乐的营业额就达到了30多万元。
彭水县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黄山岭新村已经有48户高山搬迁下来的居民在此搞旅游服务业,不仅改善了村民们的居住条件,还方便了游客,发展了经济。
水上
农家乐办成了小企业
21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位于重庆、贵州两省交界的周家寨。周家寨是当地打造的一个旅游品牌。
31岁的刘红和老公董伟在乌江边开设农家乐已经是有7个年头。她的店装修过,有12张床,还装上了空调。她估算,去年一年店里进账有30万元,但2007年搬到这里前,完全是另一幅模样。
刘红的家对面便是贵州沿河县洪渡镇。嫁到董家时,董伟一家靠摆渡为生,一个月两三百元的收入。刘红也曾南下打工,月收入也不过一两千元。
由于乌江电站的修建,库区移民开始搬迁,刘红一家从淹没区搬到了“水上”,也搬进了新家。新家地处彭酉公路沿线,离龚滩古镇仅几分钟路程。“为何不开个农家乐,自己经营点小生意?”说干就干,刘红和老公开起了农家乐,生意上路后,两人还申请办理了微企。
2013年,刘红的农家乐接待了5000多人。今年她准备再盖间房子,扩大规模。
按了解,目前像刘红这样规模的农家乐有10家左右,而全村共有约31家农家乐,接下来周家寨将打造优质桃、油茶主导产业和老荫茶特色产业,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旅游开发公司,修建三星级接待中心,完善基础设施,力争建成重庆最佳乡村旅游接待点。
地上
彭水的苕粉卖到了香港
烟、芋、薯、畜、林是彭水的五大特色主导产业。近年来,在切实落实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过程中,该县相关部门也一直在观测“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基地”的复合型产业发展模式,一些农民已经尝到了甜头。
41岁的葛先萍被人称作“葛大姐”,是彭水县郁山镇的名人。由于品质优良,她所在的专业合作社加工的苕粉不仅卖到了中国香港,还卖到了英国。香港著名的伤心酸辣粉店就是使用她提供的原料。
现在,郁山晶丝苕粉加工产业产值已达1600多万元,困扰葛先萍的是产能跟不上,“新厂投产后希望能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郁山镇依靠红薯开始了多方面的产业开发,还向着精深加工等领域拓展。在2013年8月郁山镇(晶丝苕粉)被农业部授予“第三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来自靛水镇的山谷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陈爱华目前则成为黔东南地区最大的绿壳蛋供应商,通过送鸡苗回收鸡蛋,陈爱华在前进村和肖坝村年收购鸡蛋300多万枚,创收800多万元,而肉鸡、蛋鸡等的培育,已经让她成为彭水县畜牧方面的带头人物。
(重庆晨报记者 周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