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2-17 点击数:791
重庆商报2月17日报道(记者 谭亚)从当厨师到自己创业,黄耕用了13年;但从创立“黄记煌”到拥有461家直营、连锁加盟店,年营收超过20亿元,这个过程,他只花了不到10年。
作为北京黄记煌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连黄耕自己可能都没想到,10多年前一个为了“偷懒”作出的决定,为他开启了财富之门——他不但带着“黄记煌”走遍了全国,还走向了海外。在对手林立的餐饮行业,黄耕是如何做到的?昨日,黄耕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切缘于他的“懒”。
经营之懒
培养厨师不如取消厨房
“黄记煌”并不是黄耕创立的第一家餐饮企业,他的创业路是从一个4张桌子的炒菜馆开始的。正是在自己创业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传统餐饮模式的弊病。
“做‘黄记煌’之前,我已经开了好几家餐馆。我发现,厨师水平好,生意就好,有的店厨师手艺不好,生意就不好。而且一个好厨师培养出来以后,很容易流失。”黄耕有些无奈地说。
厨师的问题只是其中之一,他的烦恼还包括传统中餐油烟大、油性重、烹饪环节与消费脱节等。
这个时期,怎样才能既解决上述问题,又能在餐饮经营中“偷懒”,是黄耕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我想研制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炒现卖’的吃法,取消厨房,让食客参与烹饪。”黄耕告诉商报记者。
餐厅不需要厨师和厨房?这在很多餐饮业内人士看来堪称“惊世骇俗”,但黄耕做到了。
在“黄记煌”里,厨师队伍已经被省去了,只需要服务员将食材、作料、酱汁端上桌,当着顾客的面将它们铺在锅中,食客就可以亲眼目睹美食由生到熟的全过程。
烹饪之懒
将就顾客不如标准化
与很多从事餐饮行业的人一样,黄耕是从厨师起步的。但与很多人不同的是,他出身于北京一个餐饮世家,祖父在清朝时期曾负责过皇族和达官贵人的饮食料理,父亲是我国著名营养学家,他自己更是在北京首家药膳餐厅担任过厨师长。这些都为“黄记煌”焖锅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我在家吃过一道祖传下来的御膳,这道菜不管什么时候吃,味道基本上都是一致的。这其实就是一个标准投放量的问题——只要把相关食材配料精确到一定数值就能做到。”黄耕说。
将中餐标准化这个“偷懒”的做法,并未得到厨师朋友的认可,“他们认为缺乏市场基础”。“但我在厨房待了十几年,我非常清楚消费者真正在意的是什么。”黄耕说。
更何况,只有标准化,才能真正实现他“取消厨房”的想法,留住他想要的味道。
关于标准化,黄耕给商报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一位吃不惯胡萝卜的顾客试图阻止服务员在锅里放这道配菜。当然,最终在服务员的解释下接受了。”黄耕说,10年来他不知遇到过多少个同类问题,但他们都坚持了下来。
推广之懒
加盟商多数是消费者
从第一家店在北京正式营业,到走出京城开加盟店,黄耕说,他并没有花太大力气推广,“我们的合作伙伴中,大部分都是消费者。”黄耕说,他惟一要求是,门店必须开在商场里。
去年,“黄记煌”在悉尼开了首家海外分店;春节前夕,新加坡分店试营业。黄耕告诉商报记者,截至2013年年底,“黄记煌”在国内的分店数量已经达461家,年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
“分店数量扩张加快,我每年有10个月都不在北京。”黄耕感叹道,20亿元营收是以他闲适安逸的生活为代价换来的。但事实上,黄耕心里对这种忙碌并不认同。
“品尝每个地方的特色小吃,拥有一个休闲的生活,是我最想要的。”黄耕直言,企业做大后,自己离最初的梦想越来越远,他想在重塑管理、培训体系的低速扩张中,重新接近梦想。
对话
人性关怀是未来餐饮业的卖点
重庆商报:您如何看待餐饮业的未来市场和发展方向?
黄耕:我们几个餐饮界的朋友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行业走向。我认为,未来行业将朝着“私人定制”和大众化的趋势发展。民以食为天,这注定了本行业是刚性需求。但我认为,更合理、贴心的人性关怀,才是未来餐饮业的卖点。
重庆商报:“黄记煌”在重庆一共开了多少家店,未来还有什么发展计划?
黄耕:在重庆已经有11家店了,今年可能会新增3~5家。这几年我来重庆不下20次了,作为西南地区的美食之都,“黄记煌”来到重庆也算了“接了地气”。我们特意推出麻辣汁等新品来迎合重庆人的口味,在这里我们体会到了“多元化”带来的疯狂和惊喜。
简历
●1961年出生于北京一个餐饮世家。
●1979年~1989年,在中华老字号“同和居”任厨师。
●1989年~1991年,在北京首家药膳餐厅任厨师长。
●1991年起自己创业,相继创立了两家餐厅。
●2000年,开始研制“焖锅”。
●2004年,“黄记煌”在北京开业。
●2011年,来到重庆开分店。
●2013年12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开设首个海外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