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文化

渝商文化

Yushang Culture
准备十年时间 为了一张棕垫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4-11 点击数:1247

                 

   重庆日报农村版4月11日报道:“10多年来的心血没白费!”近日,谭平章捧着几张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再三感叹。

今年63岁的谭平章是南川区峰岩乡金兴村村民。很难想象,为了亲手造出一张棕垫,他足足准备了十几年时间。

谭平章家有一张“三代祖传”的棕垫,以棕毛精心编织而成,弹力持久,透气性好。

如今这张棕垫虽说有点破损,但谭平章一直没有扔掉。其中固然有感情上舍不得的原因,但更大程度上则是因为东西不错,依然能用。

峰岩乡多见棕树,谭平章年幼时常跟随父亲上山“割棕”,长大后得知棕绒是绝佳的纯天然纤维产品,便萌生出利用它来制作棕垫的想法。

一株棕树一次通常只能“割棕”10多斤,想要加工棕垫,必须有大批棕树才行。

谭平章于是决定规模栽植棕树。

栽植棕树

2001年,谭平章从村民手中租来好几片坡地,连同自家的,全部栽上了棕树,面积近200亩。

村里人莫名其妙:这是干什么?他疯了吗?

妻子也不同意这么“胡搞”,谭平章栽一株苗子,她就扯一株;偏偏谭平章性子倔,苗子被扯掉一株,他就补栽一株,与她展开了拉锯战,相持许久后,终于还是赢了。

棕树苗子栽下了,可是距离生产出棕垫还很遥远。为筹集资金,谭平章不得不到福建一家瓷砖厂打工。

直到2009年初,5000株棕树长大成林,他才雄心勃勃回到老家。

造抓棕机

一开始,谭平章以为万事俱备,买台机器就可以开始生产。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他很快发现,传统方法加工棕垫失之于粗糙,所以市面上的棕垫普遍在舒适性上较差;要改变这一点就必须增设“抓棕”工序,将一根根又粗又硬的棕丝“抓”成绒线状。

而这需要专门的机器,谭平章称之为抓棕机。

四处打听,又托人上网反复检索,他始终没能找到这种专业性较强的机器,百般无奈之计便想:“要不干脆自己设计制造?”

以抓麻机为原型,对滚筒进行改造,在上面安装365颗螺丝钉,再经反复测试,第一台抓棕机几个月后制成了。

随后近一年时间里,抓棕机经不断改造、升级,有了“第五代版本”,生产效率直线上升,每天可抓棕绒2000斤。

走出困境

2010年,谭平章又把自家闲置已久的老屋清理出来,改造成生产车间。到2011年,一切就绪。

从2001年算起,为了生产出一张棕垫,他足足准备了10年时间。

2011年上半年的一天,他兴冲冲地抱着自己亲手生产出来的第一张棕垫冲到黔江区科委。但工作人员发现,眼前这东西不过是“用纱布包裹的棕绒”,要上市销售,必须重新包装。

谭平章又设计棕垫的缝制结构,购置了相应的加工设备。就在那时,资金链断裂了,连5名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怎么办?谭平章一咬牙,骑上摩托车四处兜售自己的产品,有时甚至到了武隆、涪陵等地,勉力支撑。

从去年开始,情况有所好转,全年销售金额超过50万元,纯收入接近10万元。目前,工厂的日产棕垫量达到了15张,每张售价250元。

三项专利

其实,谭平章最引以为自豪的不是挣了多少钱,而是拿到了专利证书。

2012年9月,他的新型弹力健康棕垫、棕片加工分解装置、棕片加工分解方法通过审核,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我10多年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捧着这几张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谭平章十分激动。

(文/图  黎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