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5-29 点击数:583
据重庆日报农村版5月29日报道:这段时间,舒如军依旧天天到建筑工地上班,角色是一名普通建筑工人;下班后,开着破旧长安车到周边或远或近的清净处所,埋头润色自己的26万字长篇小说《泪涟涟》。
车上有锅有灶,饿了,他就煮一碗面对付。
一家出版社已同意在今年底出版小说,虽是自费,舒如军还是十分欣慰:9年时间了……
一股冲动
舒如军是长寿区凤城街道松柏村村民,47岁,这些年来走南闯北,四处打工谋生,因为在建筑工地呆的时间最长,所以大致算是一名建筑工人。
年少读书时,他的资质中等,语文略好,数学一塌糊涂;作为千千万万打工族中一员,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建筑工人。
不过,走遍大江南北,经历无数艰难、无奈乃至迷茫之后,他慢慢养成了思考和审视的习惯,对于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观点。
“脑子里想法越来越多,但从来没想过要写下来。”舒如军回忆。
2005年,他在贵州铜仁某建筑工地时得到孩子出生的消息,欣喜若狂;但没两天,母亲不幸去世的消息传来了。短短数天经历大喜大悲,这个农村汉子在感叹人生无常之余,突然萌发了一种记录和倾诉的冲动。
就这样,长篇小说《泪涟涟》的写作开始了。
“流动写作”
母亲去世一年多后,《泪涟涟》初稿完成。
后来舒如军回到长寿,辗转于一处处大小建筑工地,目前在凤城街道某建筑工地打工。
工地周边,一间空空荡荡的出租屋是他和妻子的临时住所。虽然痴迷于写作,舒如军并不敢偷懒,天天上班。
直到前两年,他动手对小说进行第三次修改时,妻子还三天两头唠叨:“写字能填饱肚皮吗?”
为了找个清静的地方写作,舒如军另辟蹊径,花9000元买来一辆破旧长安面包车,经简单改装,作为自己的流动写作室——从此,随便开到哪个清静的地方,都可以静下心来写作了。
他原本不会打字,后来实在没办法才学会了这“技术活”。即便如此,因为速度太慢,将整部小说录入电脑还是花了足足6个月时间。
一个评价
《泪涟涟》的写作历时9年,其间数易其稿,定稿26万字。
“三个工友走进起吊栏,突然,绳索断了!一声巨响,吊栏急剧下滑……”这是小说《泪涟涟》中的一个情节,取材于舒如军的亲身经历,动人心弦。
小说分为4个部分,以主人公“毓军”的打工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两代农民工的故事。
舒如军承认,“毓军”的原型就是他自己。
笔者阅读多个章节发现,这部小说文字平实、描写细腻,却显得真实,不乏感人力量。
一开始,舒如军对自己的作品没有寄予太高期望,写作对于他来说,更大程度上是记录和倾诉。然而初稿完成后,一位朋友却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小说通过记述打工者的人生,于平实叙事中折射出城市化大背景下社会的变迁与进步……
坚持下去
舒如军平日不喝酒、不打牌,但爱看书,在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时因为太投入还曾流泪不止。
身边很少有人理解他的写作,但他说还是要坚持下去,要通过文字来讲述成千上万打工族的故事:“农民工很不容易,他们心地善良、吃苦耐劳,同样有许多梦想,同样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