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文化

渝商文化

Yushang Culture
被“遗忘”的裁缝店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7-12 点击数:626

 

 
  据大足日报报道::30年前是裁缝店的黄金时期,店铺大多开在繁华地段,巧手的裁缝月入3000多;几年前,裁缝店彻底退出商业中心,大量裁缝流落街头小巷,改裤脚、修拉链,做些缝缝补补的小生意糊口。如今遗忘在巷尾的裁缝店,已成为中老年人的记忆。

辉煌的裁缝店
  上世纪80年代末以前,逢年过节,裁缝店里衣料堆积如山,裁缝彻夜加班是家常便饭。当时来看,学裁缝是一门衣食无忧的手艺,各种裁剪培训班应运而生,生源奇好。
  18岁的陈定华高考落榜后,揭了墙上贴的小广告,加入了裁缝大军。两个月后,几盒纽扣,几匹花布,一台缝纫机,她租下了自家兄弟在黉门巷的门面,简单收拾一下,陈定华的裁缝店开张了。
  “那些时候,流行风衣、西装、喇叭牛仔裤,裤腿上还要镶些花边。”陈定华陷入回忆,“手巧些的裁缝一个月能赚3000多,一家老小都能养活。”
  1988年,是她做裁缝生意最好的年头,手里的活根本做不完。每逢星期天,到东门口接布,顾客自己买了布料拿来定做,一天能接一背篓,赶回家不分日夜地加工,一个星期才能做完,不愁生计。
  有些年轻女顾客抱怨店里的款式老旧,陈定华那时候年轻手巧、心思活,旧款式做得烦了,照着杂志,结合自己的审美,开发新奇样式,受到顾客称赞,生意越发红火。前来店里看新样式的顾客,络绎不绝,裁缝店也成了流行的最前沿。

夹缝中求生存
  随着商场、专卖店渐渐兴起,昔日辉煌的裁缝店生意一年不如一年。加上连年上涨的店面租金,裁缝店大多关门。但是,裁缝店少了,并不代表人们就不需要裁缝,一些老人、体型偏胖或者太瘦的人还是有定制成衣的需求。
  离黉门巷不远的王大爷就是陈定华的常客。“他身高不到1米7,腰围有2尺7,别人的裤子都是前裆比后裆小,他的裤子是前裆比后裆大。”陈定华连比带划地说。王大爷在外面买到合适的裤子不容易,有时候逛遍整条街都买不到,惹得老伴儿连连抱怨,久而久之,便只光顾陈定华的裁缝店了。
  然而,只有这些老顾客,是远远不够的。
  杂耍看把式,衣服看款式。流行的衣服,在任何时代都受人青睐。50岁的陈定华也在跟着时代前进,她做老年人的衣物驾轻就熟,做年轻人的款式也信手拈来。店铺正中央的大案板上放着齐腰小褂,绿格子连体裤,半截短裙,都是年轻女顾客前来订做的。
  近几年,陈定华也开始卖布了。以前都是顾客自己拿布料来订做,陈定华接布做成衣,不赚布料钱,如今日子不好过,店里卖布料也是一项收入。陈定华的店铺如今有50多种布料,其中不乏颜色鲜亮,花样新奇的布料,却还是不能满足口味日益挑剔的顾客。

手工裁缝的“末路”
  20年前,在黉门巷和丁家巷一带有不少裁缝店,陈定华以前所住的老街,几百米的街道就有大小裁缝店10多家,时至今日,整座城里,也只剩下两家,许多裁缝店的师傅纷纷改行。
  “手工活太辛苦了,做衣服利润也低,做不下去就只有关了。”陈定华无奈地说。看着周遭的裁缝店一家家消失,周围的街坊邻居也不免担心陈定华的境况。陈定华在黉门巷的门面,租价低廉,楼上的住房是自己的,用来出租,刚好抵得上门面费,才能勉强维持至今。
  “我的手艺还算过得去,生意虽然没以前好,但总有些老顾客要来,也还将就。”陈定华笑笑地说。
  这一将就,就是31年。
  陈定华当了一辈子裁缝,经历了80年代裁缝店的辉煌,走过了市场变化裁缝店的没落。她说,只要还能看得清针眼,就会一直做下去。遗憾的是,没有人向她拜师学艺,裁缝的手艺终将消失在街尾小巷了吗?
   (实习记者袁毅/文记者舒畅/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