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8-24 点击数:566
重庆日报8月24日报道:在万州区万铁峰乡桐元村,有村民常替村书记谢家宽惋惜,凭他的本事,当个老板挣个千百万绝对没问题;但更多的村民在谈到谢家宽时却又是一脸的幸福——在他带领下,桐元村发展起猕猴桃产业,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村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万余元。
“只管一人富,不算好干部。”近日,谢家宽向记者袒露心迹,贫困村需要致富带头人,作为一名党员,就应该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贫困山村大变样
小车经过铁峰乡场,沿着山路向山上进发。峰回路转的大山深处,现出一片漂亮的新楼房——
平坦的道路、整齐的沟渠、宽阔的广场,富有创意的雕塑,一栋栋楼房白墙红瓦,格外惹人注目。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准能成……”寂静的山村,传来阵阵歌声,仿佛讲述着山里人幸福的生活。
这里是万州区铁峰乡桐元村溪流新村,海拔1000米以上,人多地少、沟深林密。村民告诉记者,之前桐元村可是一个典型的高山地区贫困村。
几年前,万州区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明确,要在条件成熟的100个村中开展农民新村住房建设。桐元村名列其中,打算在溪流新村这个地方集中建房。
“都想下山居住,就是手头没得钱。”村民邓玉昌回忆,当时政府给的优惠政策不少,但最后报名的不到10户人家,“没钱,下山喝西北风啊?”
5年后,邓玉昌一家住进了溪流新村,老婆在新村有了自己的服装门市,女儿在村里创业干起了种植园,邓玉昌也干起了养殖业。
走进邓玉昌家的新房,沙发、电视、冰箱、洗衣机等一应俱全。他告诉记者,村里原计划的50套新居,远远不够村民争抢,溪流新村一下子“火”了起来:山上的下山来了、外出打工的回家了……
桐元村何来如此变化?邓玉昌指着后山成片的猕猴桃告诉记者,是村支部书记谢家宽带领大家种植猕猴桃,让村民发了家、致了富、改变了生活。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找到致富的路子。”1998年12月8日,谢家宽当选桐元村党支部书记时,庄严承诺,“不改变村里落后面貌,下次换届就自动辞职!”
那时,桐元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为680元,村里没有一间办公室,还欠下1.2万元债务。
“要寻找一项能让村民致富的好产业!”上任后不久,谢家宽就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多方考察比较,最终锁定猕猴桃,“气候、土壤都适合,市场行情也不错。”
村干部有激情,但村民却不热情。很多村民还是觉得种粮食稳当,都不愿尝鲜种猕猴桃。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谢家宽把家里5亩土地全部种上猕猴桃,还租种了外出务工农户的6亩地。第一年,村干部、党员带头种下17亩猕猴桃。第二年,在村干部的带动下,123户农户种植猕猴桃400亩。
第三年,成片的猕猴桃挂果了,一上市很快销售一空。一下子,村民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到了2010年底,全村猕猴桃种植发展到3080亩。
“我们农民经不起失败。”一组村民姜学顺家庭贫困,想种猕猴桃,又怕失败。在谢家宽鼓励下,他种植了6亩,年纯收入达3万元。有了本钱,姜学顺又搞起了山羊养殖,用羊粪作猕猴桃的肥料,走出了循环经济的路子,又增收2.5万元。
就这样,桐元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到2012年,村固定资产达25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到10800元。
带动邻村共同致富
2012年秋,村民刘定明家里6亩猕猴桃患上了溃疡病,一家人愁眉不展。
谢家宽请来区农委、果树站专家实地会诊,最后将树苗连根拔掉,对土壤消毒后再补栽上了新苗。
这场病害让谢家宽从猕猴桃丰收的喜悦中惊醒了过来,姜学顺那句“我们农民经不起失败”让他陷入深深地思考——种植技术过不过关?如何既保证防治病虫害,又保证绿色无污染?怎么做到果实保鲜……
2011年8月,铁峰山猕猴桃股份专业合作社成立。担任合作社负责人的谢家宽干了三件事,一是引进两名大学生,专门巡回指导技术,同时与四川农业大学、万州区农广校、苍溪科委、万州区科委、万州区科协联合在村里成立了“专家大院”,为猕猴桃产业把好技术关;二是走出去,与外地商人联系,在四川、湖南建了两个供销点,打通销售渠道;三是筹资125万元兴建容纳500吨的保鲜库,解决猕猴桃保鲜的问题。
技术有指导、市场有渠道、保鲜有保障,桐元村周边的太平、箭楼、富强、中心场四个村,也跟着发展猕猴桃产业。截至2013年底,全乡种植面积达6500亩,年产值近1000万元。
好景不长,再好的市场也有低迷的时候。去年,桐元村有140多吨猕猴桃无法出手。最后,谢家宽多方设法,才卖给了万州城区一家酒厂。
“鲜销只管10来天、冻库保鲜也只有4个月,只有加工果酒保质期长。”谢家宽介绍,今年,村里又筹资近1000万元,建起了猕猴桃养生酒加工厂,“再不用担心卖不出去烂在手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