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9-15 点击数:531
据重庆日报9月15日报道:丈夫在外当包工头,她在家种大米带儿子。从前,黄正芬是典型的留守妇女。如今,她带领周边近40位留守妇女种起200亩烤烟,年纯收入30多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烟大户。
“我富了不算数,要让和我一样留守在家里的姊妹伙也能有钱赚!”现在,几乎全乡妇女都知道,想挣钱可以去黄正芬的烟田里打短工。
留守在家也不能平淡过活
9月11日,记者来到涪陵区罗云乡干龙坝村时,40岁的黄正芬正与她的“娘子军”一起对烤烟进行分级。“现在正是收烤烟的时节,每天都有十来个姊妹伙来我这里帮忙。”
今年已是黄正芬种烤烟的第3个年头。上半年,黄正芬买了一辆面包车和一辆货车,还将家里的家电置换一新。然而,3年前,黄正芬还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妇女——早上8点起床后,到地里干活或做点家事,然后就在自己开的杂货店里守半天。“丈夫是建筑包工头,一年能挣个四五万,全家的生活也算是有保障。”黄正芬就这样不咸不淡地过着每一天。她的姊妹伙也时常抱怨,人到中年外出打工没人要,在家种地又不挣钱,除了照看孩子老人,难道就没别的事可做了吗?
“我总在想,自己年纪不算大,就这样过一辈子吗?眼看大儿子成年了,将来成家也得用钱,不留点存款真不行。”就这样,想带着身边的姊妹在家挣钱的想法在黄正芬的脑子里越来越强烈。
种烟当起“领头羊”
2011年12月底,罗云乡党委书记李小强的到访,改变了黄正芬和周边留守妇女的生活。
那天,李小强带着几名乡干部到黄正芬家动员农户种烟。“烟草公司出设备出技术,我需要做的就是流转土地和召集人手。”李小强向黄正芬介绍了一系列种烤烟的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希望有条件的农户能通过烤烟致富。“加上之前就有创业的打算,听到这些十分心动。”说干就干,黄正芬立马进行贷款、承包土地、学习技术等准备工作。2012年一开春,她就与人合伙承包了220亩土地,风风火火地种起烤烟。
有了政府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黄正芬的烤烟事业蒸蒸日上。如今,黄正芬的丈夫也已回到家,与黄正芬一起种烟。去年,黄正芬种烟的纯收入达到30万元,成了干龙坝村排名前三的种烟大户。
“娘子军”的“领头羊”
烟田里栽烟、打药、剪枝,烤房前装烟架、上烟、分级……黄正芬家的帮工全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她们大部分都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困难。”黄正芬告诉记者,现在农忙时在她家做短工的留守妇女有40多个,另外还有不少独居老人。
“在这做工每天工钱至少都有六七十元,一年下来少则五六千,多则上万元。”62岁的汪德芳是一位独居老人。几年前丈夫过世时,汪德芳欠下了几百元的债务。她告诉记者,这几年在黄正芬家做工,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有了1万多元的存款。
2012年,陈强碧的丈夫得了急性胃病,无钱医治。无奈之下,陈强碧只好找到黄正芬预支工钱。那时,陈强碧刚到她家做工几天,还是个“新手”。“才干几天,还没上手就要先拿钱,很不好意思。”陈强碧说,没想到黄正芬二话不说就预支了3000元工钱给她。“现在在她家干了快两年了,不仅生活有保障,赶场时还能买点新衣服和零食。”陈强碧说。而作为这支“娘子军”的“领头羊”,黄正芬时常在闲时组织她们搞点休闲活动。晚上在自家房前跳跳“坝坝舞”、收完烟叫大家吃个饭逛逛街,“黄正芬就像个大家长,跟着她不仅有钱赚,生活也丰富多了。”汪德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