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重庆商报10月8日讯 “如何让贫困地区的农民走上致富路?依靠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发展,才能从根上治病。”近日,市委宣传部、市扶贫办组织媒体记者走近丰都,探寻丰都在产业扶贫中的先进经验。丰都交出的答卷是,通过打造“1+6”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12570户致富,覆盖贫困人口4.4万人。
办庭院牧场农户年入5万
“今年收入好,5万元没得问题!”家住包鸾镇1社的安天禄地告诉记者,过去自己主要靠种田,偶尔喂几头牛过日子,一年的收入也就1万多元,现在跟着镇上搞“庭院牧场”,专门养牛,“我们镇养牛的就有200多户人。”
安天禄所说的家庭牧场在丰都已有400多家,由恒都公司统一提供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配送、统一回收,使农户通过育肥牛增重增值实现增收。
不仅如此,在2012年,恒都集中流转农户土地3000亩,统一提供牧草种植技术服务,招聘农户规模种草,农户通过土地租金、劳务佣金增收致富。“2012年收购牧草22685吨,2013年收购的牧草28973吨,农户分别增收635万元和811万元。”恒都公司副总经理朱刚泉说。
打造“1+6”特色农业体系
丰都面积2901平方公里,辖30个镇乡街、85万人。该县为国家贫困县,现有贫困村89个、贫困人口9.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和全国平均水平。
要拔除“穷根”,产业“扎根”是关键。据介绍,丰都县坚持产业扶贫,突出特色效益。根据全县垂直型的地理分布和多元化的资源禀赋,打造“1+6”(即肉牛,红心柚、榨菜、烤烟、花椒、龙眼、有机大米)特色效益农业体系。
说到“1+6”特色产业,值得一提的就是肉牛产业。2009年,北京中恒兴业科技集团出资15亿元,在丰都组建成立重庆恒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经过6年发展,现已成为一家集牧草种植、饲料生产、肉牛繁育、规模育肥、综合交易、屠宰精深加工及科技研发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机制,带动8万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