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11-16 点击数:641
据江津日报日前报道:俗话说:“入了秋,万事休;进了冬,万事空。”以前,农村居民都会选择扎堆儿闲聊、蹲墙头晒太阳、打牌搓麻将、四处溜达来消磨这段漫长的农闲时光。
可连日来,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时发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得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农民的思维产生深刻变化:“农忙务农,农闲务工”,许多农民在搞好种植养殖的基础上,利用农闲时间,或开展就近务工增加收入,或从事二三产业挣起了“外快”。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的同时,也有效刺激了各类“农闲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呈现出“冬闲人不闲,农民忙挣钱”的繁忙景象。
“夫唱妇随”打短工
11月10日,记者来到石蟆镇关溪村,接连敲了五六家农户,却都是人去楼空。“大家伙儿都出去找过年盘子了,哪个还在屋头坐到哟!”该村两委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就连平时在家的农村妇女也被丈夫带到建筑工地打起了“小工”。
侯中英就是其中一个。侯中英的老公杨光德在滨江新城一建筑工地上班,侯中英则在家料理一亩三分地。谷子刚割完,侯中英在家闲得慌,便缠着老公带她去工地“打下手”。老板正到处找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于是,杨光德忙着给墙体抹灰,而搅拌灰、提灰桶的事就落在了侯中英身上。不过,这种“夫唱妇随”的小日子,倒是让侯中英觉得很踏实。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上,像杨光德、侯中英这样的“夫妻施工队”还蛮多。某工地项目监理张平介绍说,“夫妻施工队”配合默契,效率也高,很受建筑企业的亲睐。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男人干技术活称为“大工”,一天300至500元不等;女人“打下手”称为“小工”,一般一天120至200元不等。每年秋收到第二年春耕的这四五个月,除去下雨不出工,“夫妻施工队”的收入差不多4万多元。
“农闲时,我们每天一起出工、一起收班,路上还能说说话增进感情,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耽误。”说话间,侯中英乐呵呵地笑起来。
穿针走线“绣娘”忙
11月9日,记者走进吴市镇峰岗村,73岁的古久元正在用高粱杆编织扫帚。“高粱杆烧了可惜了,编成扫把还可以卖几个钱。”古久元一边忙手中的活儿,一边告诉记者。
“一到赶场天,我就拿去卖,每把10块,卖个20把,轻轻松松的。赚点零用钱,再割点肉,给孙孙买点玩具,一家老小都高兴。”古久元介绍,村头像他这样的农民还有很多,编竹器、做农具样样在行。每到农闲时节,把编好的成品拿去卖,样式精巧,价格便宜,销路大好,挣个千多块很简单。
随后,记者走进吴市社区一家十字绣店,只见店里挂满了一幅幅精美的绣品。老板娘崔艾芳告诉记者,这些绣品都是在家带孩子的邻村妇女们绣的。“我给材料,她们在家里绣,完成以后我回收装裱,卖到全国各地。”老板娘说。
“老板,上次的图我绣好了。”说话间,村民刘梅拿着绣好的成品,送进店来。刘梅告诉记者,农闲时地里活不多,每天把孩子送去学校后,就开始坐下来刺绣,1个月绣2至4个成品,赚个几百上千块。
而在另一个“绣娘”王翠的家里,100多件半成品小衫正等待着细致加工。门口的桌上,同村3名妇女一边聊着天,一边飞针走线,熟练地将钮扣、碎钻、花边等装饰品缝制到每一件小衫上。“这些都是帮街上代工的手工活,只要认真、熟练,就能做好。”王翠告诉记者,农闲时节,她和村里的20多位妇女一起到街上拿活儿回家做。“每件按大小、平方计,平均每天能挣80多元,农闲的几个月就能赚好几千块呢。”王翠自豪地说。
承包挖藕赚工钱
11月7日,天空飘着绵绵细雨,永兴镇汪庄村的藕田,已是叶枯茎折、花蓑蓬落,早已失去了夏季“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迷人色彩,然而藕田里的挖藕人却用辛勤的双手编织着一派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
记者打探得知,这片藕田是汪庄村15社的杨纯全承包的,现有莲藕200余亩。由于冬季的莲藕价格比其他季节要高出1至2倍,每到农闲时,就有男劳动力到藕田里做临工挖藕。
记者近距离地看着挖藕人,全副武装身着下水裤,90度“鞠躬”,两手伸入几十公分深的淤泥里,使劲向着身体一侧一扒,污水便顺势而下将凹处填满了,然后开始在污水中一阵乱摸找藕…… 随着“泥人”慢慢在藕田里移动,不一会儿功夫,后面的萝蔸就装满了新鲜的莲藕。
有着数十年挖藕经验的唐祖华说,其实挖藕也有讲究。挖藕时,最好不要让藕“破相”,一旦折断了,藕内就会灌进淤泥,不好清洗也不好出售。
据介绍,有的村民早在7月份就开始挖藕了,因为集中上市时价格便宜,所以有的村民便错过这段时间,等到11月或是春节前后再挖,这样也许才能卖个好价钱。在田里劳作大半天,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称藕的时候,谁挖得最多,也就意味着挣得越多。唐祖华利用休息时间坐在田坎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莲藕收获的季节,我们这些‘挖藕匠’都要来挖1个月左右,每天200块钱,一个月算下来就有6000块。这不,一起挖藕的熊光福,就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新村买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