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5-01-21 点击数:507
年末岁尾,是农村建新居装新房的黄金时节。这时,“向木匠”这个名字就会屡屡被被巫溪乡亲提起。原因很简单,“向木匠”生产的套装门现在俏得很。
很少有人知道,现在身价百万的他,也有从“下岗”到再“上岗”的经历。这之间,是微型企业创业扶持政策为他雪中送炭。
向意成今年44岁,是巫溪县塘坊镇双塘村人。妻子杜发香也是本地人。
向意成初中毕业后,跟随当地一个有名的木匠学艺。靠着灵气和勤奋,两年后他艺成出师,背着刨子、锯子四处奔走,为乡亲做家具,每天能挣30元工钱,“向木匠”的名号渐渐传了开来。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向意成渐渐发现,自己的手艺在这原本偏远的农村也不吃香了——那些打工青年回家建小洋楼时,都不用木质门窗,取而代之以铝窗和铁门;家具也不自己做了,而是从商场买回新潮的组合式家具。
就这样,新千年的元年——2000年,向意成“下岗”了。
没了生意的向意成选择了出门务工,先后到广州、吉林等地修隧洞、搞建筑,一干就是5年。
可他总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总是忘不了自己的木匠手艺,总想“东山再起”。一次,他听朋友说开县有一家套装门在农村销售火爆,不禁眼前一亮,觉得自己创业的机会来了,于是毅然辞工回乡。
回到巫溪,向意成调查发现,家乡还没有专门的套装门生产企业。“当时就想试一试,觉得养家糊口应该没问题。”于是,他只身前往开县考察学习了20多天。
2006年,向意成拿出4万元家当,在塘坊镇塘坊村租了90平米的房子作厂房,自己动手烧制了一副铁刨床,重新“上岗”干起了木工活。
让向意成没有料到的是,套装门生产技术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最初设计生产的100多套门,没有一套合格,仅成本就亏了4万多元。
半年后,他勉强生产出了有点像样的成品,但还是无人问津。为打开销路,他将成本为400多元的门标价300多元卖,每扇门硬生生亏100多元。但两年多下来,也仅仅卖出600多扇门。
“不卖不行,但卖的越多,亏得也越多。”说起那时的情景,向意成仍是一脸无奈。
资金不足和技术缺乏是向意成创业的两块短板。于是他又想方设法,借参观学习之名去开县等地“偷师学艺”,但还是未能得法。
了解到向意成的创业瓶颈后,县工商局积极联系行家里手,指导他突破技术难题。同时,安排他参加一系列培训,学习如何管理企业和做大盘强。
“是微型企业扶助政策让我绝处逢生。”向意成说,2010年,在县工商局的帮助下,他成功申办了微型企业,先拿到了3.2万元扶持资金,后又拿到了15万元扶持贷款,不禁解决了燃眉之急,还有了发展的资金保障。
现在,向意成的套装门厂一年的销售量已经超过7000套,销售收入超过200万元。
“我是靠着政府扶持发展起来的,我能回报的,就是让产品质量更好,在价格上对得起老百姓。”向意成说,现在他正在申请注册“香成套装门”,将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让产品远销周边区县。
(据1月21日重庆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