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6-05-15 点击数:429
重庆日报5月15日讯: 三年前,他是深圳一企业的总工程师;现在,他是江津朱杨镇一个小山坳里的养殖户。不久前,他曾经的老板打来电话,以50万元的年薪邀请他回深圳,却被他婉拒。
“脑壳坏掉了,这都不干!”有人说。
近日,45岁的苏家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时候,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但为了实现创业梦想,我并不后悔。”
中年汉子转行当“农夫”
1996年,大专机电专业毕业的苏家成到江津一家皮鞋厂上班,次年他便辗转到深圳某光盘设备制造企业打工。凭借自己不懈的钻研,1999年,他成为厂里的总工程师。
“老板对技术人员非常看重。”苏家成介绍,当时公司的业务一度做到东南亚,自己在业内“小有名气”,年薪达到30多万元。但至2010年,光盘制造设备行业利润下降,苏家成开始考虑转行。
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苏家成听说,江津老家有片荒山地想对外出租,这让他动了“回家做农业”的念头。于是,2013年春节回家时,他就以500元/亩的租金租下了江津朱杨镇板桥社区九组的20多亩土地。
企业负责人听说后极力挽留,“40多岁了再从头开始,不划算。”然而,苏家成去意已决。
用“工程师思维”搞养殖
习惯了与机器打交道,乍一接触农业,苏家成还真觉得困难不少。然而,带着工程师的跳跃性、系统性思维,苏家成一路摸索、尝试,并最终坚持下来。
“以前的职业对我影响很深,也让我栽了大跟头。”苏家成介绍,第一年他打算养牛,所以种上了近20亩饲料作物,但牛犊还没买,他就有了其他想法——挖水塘养泥鳅。花费20万元,苏家成将土地挖成鱼塘,并以28元/斤的价格从四川购入1000斤种苗。但因缺乏成熟技术,不久泥鳅全部死亡,一下子亏了15万元。
这让苏家成警觉,做“项目”不能太随意。2014年初,他将泥鳅品种换成台湾泥鳅,还专门请来技术员,从泥鳅育苗到饲喂,学了个透。经过一番折腾,终于成功地掌握了泥鳅的人工孵化技术,将最初的500多尾种鳅繁育到2000多尾。
然而,泥鳅养出来而肉质不理想,为此,他又动上了脑筋。他将鱼塘改建成阶梯型,增大泥鳅的活动量。因为发现自家散养的土鸡常常偷食当地村民种植的菊花,下的蛋带着淡淡的清香,他决定用菊花喂养泥鳅,结果泥鳅的肉质异常鲜嫩。
此后,苏家成又开发了鸡蛋羹喂养、益生菌喂养等方式。2015年9月,他的泥鳅开始上市,最高卖到了20元一斤,这批泥鳅让他获利6万多元。
瞅准利润增长点的“新农人”
现在,苏家成的土鸡也被纳入“利润增长点”。2000多只蛋鸡正式吃上了“营养料”,根据时令,苏家成向土鸡饲喂菊花、桑叶和金银花等中药材。外面发生疫情时,他这里也从未出现问题。目前,他的农场形成了菊花、蛋鸡和泥鳅一体化的业态。
一年出产2万多斤泥鳅,日均出产600枚土鸡蛋,怎样销售出去?苏家成说,去年他和妻子跑遍了重庆主城、江津和永川等地的农贸市场,终于建立了常规销售渠道。但他并未就此止步。为提高附加值,他为泥鳅、鸡蛋申请了富硒认证,并为农场申请了商标,还通过朋友圈来扩大销路,并为当地一家富硒产品电商平台供货。
截至目前,苏家成利用20多亩的土地,实现年收入近30万元。下一步,他计划以土地流转形式带动周边农户扩大规模至100亩以上,并打通电商渠道。此外,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小山坳里已修通了水泥路。现在,他还准备开办生态观光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