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7-01-24 点击数:367
重庆晨报1月24日报道:房地产市场火热,也带动了装修行业。作为装修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板材可谓屋内的“骨架”。而在云南,有一个如同“晴雨表”一般的板材业标杆人物——李顺华。作为一个重庆崽儿,踏实肯干的李顺华从一个木匠做起,扎扎实实做成了当地板材大咖。
小木匠成亿万富翁
1960年,李顺华出生在重庆市巴南区南彭街道大渔13组。1979年,他在当时的四川省重庆市桥梁工程公司从事桥梁修建工作。1988年,位于沙坪坝区的石门大桥竣工后,李顺华下海经商,开始合伙与人开厂卖家具。1994年,他的舅舅到云南昆明做家具销售,带回一个改变李顺华一生的消息——昆明的板材市场前景不错。
在位于昆明市官渡区板桥街道李祺社区的厂房,重庆晨报记者见到了这位在外打拼的重庆人。说起在外打拼的第一单生意,李顺华记忆犹新。1995年4月,怀揣着从父亲那里贷的4000元钱,李顺华从重庆到了云南。刚开始,他只是销售人造板。
“从重庆装了两火车皮的蔗渣板去云南销售,售价每块50元。”不管货物什么时候到昆明,李顺华总会亲自一一核对验货、收货。即使在深夜,他都会披上外套前往,风雨无阻。
功夫不负苦心人,仅仅两三个月,生意就初现成效,李顺华赚了10多万元。李顺华说,他没有明确的节假日,即使后来做起板材加工,他也时常亲自参与到生产中,有时候一忙就忘了时间。也正是这种废寝忘食的精神,让他十多年的打拼有了质变——从曾经的木匠到现在的亿万富翁。
不过,和他做生意的人,都很难看出他的亿万身家。即使现在,他仍旧保持着当初的简朴风格,与工人打成一片,穿着打扮与农民工无异。他笑言,穿成这样去林地里,不仅方便,而且还不怕脏。只要有新项目,他总是亲力亲为,一定要去现场考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与团队一起商量,如何将这个项目盘活、做大做强。
云南板材业“晴雨表”
李顺华在昆明打拼,并非一直顺风顺水。1996年2月,他与当时的合作伙伴由于经营理念不同,最终分道扬镳,伙伴带着分家后的20万元离开,留下李顺华独自支撑着整个厂。为了完成先前的订单,他几乎是24小时不间断地加工板材。“回想起那段时间,真的是想掉眼泪。”坚持着“契约精神”,辛苦终究有回报,他最终挺了过来。
云南森林资源丰富,李顺华特别看好人造板产业,但却发现资源利用率太低了。他在云南省楚雄自治州双柏县收购的华兴人造板有限公司,可以年产10万立方米的中密度纤维板,所需的原料大部分还要到外地去购买。很多老百姓毁林开荒,何不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种树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呢?为此,李顺华提出把种粮食的地用来种松树,一方面松树可以用材,也可以采脂生产松香,保护生态的同时,也为大家增加了收入。
由于对板材业的深度了解,李顺华也成为当地板材业的“晴雨表”。从不上网不看报的他,所有业务全靠电话沟通,看似“两耳不闻窗外事”,却将一切都付诸脚下。他每年出省、出国考察20多次,了解板材业的最新国际趋势。别人出国看风景,李顺华出国却只看树,学习国外的装修风格和森林产业,好让自己不会落伍。
人在他乡关注家乡林业
他在昆明与木材打交道二十多年,在生产板材的同时,对环境保护尤为看重。虽然身在他乡,但李顺华时刻惦记着重庆的林业发展。我国木材资源严重不足,两年前,他关注到重庆巴南区有个疫木处理项目,便参与进来,并将数千棵疫木“变废为宝”。
疫木,就是患病的树木,无法像健康木材一样使用。由于木材质地下降,很多时候这些疫木都会被直接销毁,多数是通过焚烧处理掉。
“通过我们的特殊处理,能够让这些疫木重新利用起来。”他们采取特殊工艺处理,疫木不用被焚烧处理掉,还能另作他用。
“处理疫木已经两年,我对环保的坚持还会一直进行下去。”李顺华说,作为一个漂泊在外地的重庆人,心里最想做的还是为家乡做出贡献。一直亲力亲为做事的他,也一定会在家乡重庆成就自己的事业,就像当初去昆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