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7-03-01 点击数:256
重庆晨报3月1日讯:当下,不少年轻人嘴边总挂着一句话:“让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向往。放下工作的烦恼,在旅行中洗涤心灵,放松紧绷的神经……
而这一切,在铜梁“60后”李晓辉眼中是一份事业,在北京开办旅游公司的她有一个梦想:把家乡重庆的旅游资源推广到国外,让更多的人了解重庆之美。在北京朝阳区一处创意园,记者见到了李晓辉和她的丈夫,他们开办的中韩旅游公司内偌大的办公区分成几个板块,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井然有序。“现在看到这些是公司已经走上正轨的运作模式,我还真怀念和丈夫白手起家的那段时光呢!”李晓辉感叹道。
走出铜梁赴朝鲜留学
1968年,李晓辉出生在铜梁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儿时的求学路上,她走得颇为顺利。她说:“我从小比较聪明,学习也努力,父母没太操心我的学业。我当时考入了地方重点中学——铜梁中学。不过,高中快毕业那年,由于家里条件有限,我梦寐以求的大学一度落空。我那时就在想,如何能不给家里增加负担又能上大学呢?”
这时,李晓辉等来了一个机会。在她高中毕业那一年,正逢中国出台了和朝鲜对换留学生的政策,国家教委要招32个人,分到铜梁中学就只有一个女生名额,就把她给选上了。
她说:“1987年,我被朝鲜沙里院农业大学录取,学习生物工程专业。由于机会太过珍贵,我在5年的大学时光里全程开启‘学霸’模式,不仅熟练掌握了当地语言,各门功课也十分优秀。不过,作为女孩子,身处异乡求学且每年只能回家一次,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父母和家乡的小伙伴。”
“那时,朝鲜沙里院农业大学每个月会给我送一次信,我也能把信件送出去。于是,每个月要送信的日子就是我最期盼的时候,因为能看到家里的来信是我心里最大的慰藉。”
大学收获爱情夫妻回国奋斗
朝鲜读书的那段经历对我一生影响都很大,我遇到了如今的丈夫程文军。因为大家都是同一届的中国交换生,而且都来自大西南,我们两人志趣相投。1992年,我毕业回国,我们两人满怀信心,决定留在北京谋求发展。
“不过,回北京第一次找工作就给了我当头一棒,去了很多单位,不是招满了就是不招女性,那个经历是很辛酸的,整整一年才找到了工作。当时,我在一家农业机构找到了一份文职工作,而我丈夫的韩国旅行社代理业务也逐步走上正轨……”
“让我最难忘的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丈夫的事业遭到致命打击。当时欠了饭店、外地旅行社很多钱,有好几百万吧!那个年代的几百万完全是个天文数字,巨额的欠款像山一样压了过来,资金链岌岌可危,那时无疑是生死存亡的考验。
当时,韩国前十大旅行社有5家都由我们在做,这5家基本上有的倒了,有的虽然没有倒但是就是没有钱。那时,我们两个人的生活就主要靠我的1500块钱工资,后来我们省吃俭用,拿出私房钱,咬紧牙关冲了过去。”回想起那段最困难的时光,李晓辉和丈夫仍然心有余悸。
1999年迎来事业新发展
李晓辉说;“终于在1999年前后,我们熬到了中韩间旅游业务复苏的节点。不久,我从原来的单位辞职,和丈夫一起全身心投入到中韩旅游业中。当时北京主营国际业务的旅行社只有9家,在全国各省更加稀少,我们二人深耕韩国旅游市场,为如今的业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那个时候的感觉就是没有周末,每月得有5、6千人赴韩旅游,刚开始的时候,主要客源是北京的,后来就开始在全国发展,西安、重庆这两个地方的客人最多。2005年,我们俩注册成立了现在的旅游公司,业务量不断扩大,两年多以前还在重庆做了日韩的包机旅游。熬了这么多年,总算站稳脚跟,迎来事业的新发展了!”
本报记者 吴黎帆
■人物
李晓辉,1968年出生在铜梁,留学朝鲜5年,而后一直在北京奋斗,她经历过求职碰壁,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艰难度日,她靠顽强的意志和坚持把国际旅行做成了一项事业,最终赢得了稳固的旅游市场。
■声音
家乡的旅游资源丰富,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它!
■对话
重庆晨报:你说家乡重庆的旅游资源丰富,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李晓辉:如今,我希望身体力行,把重庆的人文风情和自然景观全面推广到韩国。我真的很想回去看看,重庆那么多旅游资源,可是在韩国的宣传不是很充分,韩国人到重庆旅游的不是很多。所以,把咱们的旅游资源做成线路,请韩国人到中国来考察,然后以他们的方式进行宣传,也希望家乡能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