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7-03-03 点击数:317
白色衬衣、黑色长裤……重庆对外建设集团乌干达公司103项目总经理王翊波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一丝不苟。其实在见到他本人前,“工作狂”的称号已经让重庆晨报记者印象深刻。
由于突患疾病,王翊波身体有些虚弱,但他仍坚持带病工作。而这样的工作状态,在他身上算得上是一种日常。
因为合作邂逅外建
1992年,桥梁结构专业毕业的王翊波进入中国四川国际有限公司工作。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让他很快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他很快成为公司骨干,并于1994年被派往坦桑尼亚,与重庆外建集团联合施工坦河路项目。
初出国门的他,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中,给项目施工很大的帮助,工程也得以顺利完工。第一次和重庆外建集团合作,王翊波突出的才能给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由于四川国际公司改革,王翊波来到重庆外建集团,成为一名外建人。因为有上次合作的经历,王翊波很快被重庆外建集团委以重任,长期待在非洲从事工程施工管理。
“我喜欢这种氛围,远在异国他乡身边却大部分都是重庆人。”王翊波说,自己骨子里的那种冲劲,在重庆外建工作能让他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103项目挑大梁
因有丰富的非洲工作经验,2009年1月,他被派往坦桑尼亚,负责项目的招投标事项。这份在别人眼里辛苦的工作,但王翊波却乐在其中。“一件事情没做好,我就睡不着觉。”王翊波说,自己对于工作可以用一丝不苟来形容,高强度高标准的要求,也让其他同事给他取了“工作狂”的外号。
2009年底,在王翊波的努力下,重庆外建集团乌干达公司中标乌干达103项目。103项目是连接乌干达与刚果(金)的重要道路,项目中有段15公里的山路,山上因气候复杂和地形崎岖,时常会出现塌方,这短短十来公里的路程被当地人称为“地狱之门”。
谁来领导这样一个艰巨的工程?王翊波内心中不安分的因子让他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这次103项目的任务。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高级工程师的技术,王翊波成为103项目经理。
“这样的道路放在国内,其实是小菜一碟。”王翊波说,但由于身处非洲,没有国内先进施工设备,当地政府和公路局都对项目能否按时、高标准地完成存在疑虑。
“15公里的山路全都是陡峭的悬崖,施工中的土石方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王翊波说,为了不影响周边居民,土石方不能往悬崖下面倒。但是如果将土石方拉回基地,又会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实地考察后,王翊波决定每隔两公里修一条山间小路,将土石方建成基地平台。这一方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土石方处理问题,更加宽了道路方便工程车辆施工。
以身作则获得认可
土石方问题的解决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流水线式的施工,让103项目高效推进。“与其他同时在乌干达开始施工的单位相比,103项目的进度一直位居第一。”王翊波说,这让当初的质疑者都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
眼看项目按照预期高速推进,但2012年8月的一次塌方,却惊出王翊波一身冷汗。王翊波介绍,由于连日暴雨,项目18公里处在晚上8点多钟突然塌方,巨大的声响让正在营地吃饭的他赶紧披上雨衣前往现场。
大雨一直下,塌方处的公路已经完全阻断,现场随时可能出现二次塌方。为了尽快疏通道路和抢救设备,王翊波立即在现场成立临时指挥室,进行工作分配。
“塌方造成大量的车辆积压,我们立即与当地政府合作疏散车辆。”王翊波说,倾盆大雨将他们的衣服湿透,堆积的泥石将他全身弄脏,但他一直告诉自己不能慌、不能慌……
在王翊波镇定合理的协调下,经过一个通宵的紧张救援,塌方所造成的阻碍被清理干净,所有大型设备都被找回,更加庆幸的是没有人员伤亡。
2014年103项目圆满竣工,王翊波用行动证明重庆外建集团的实力,更在乌干达打响了重庆的名片。
本报记者 傅柃畅
■人物
王翊波,出生在四川,现长住重庆。桥梁结构专业毕业的他于1994年出国,在非洲已经待了23个年头。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到如今的外建集团乌干达公司103项目总经理,王翊波以“工作狂”的姿态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工程,在乌干达谱写了重庆名片。
■声音
“希望能把重庆外建在乌干达做成窗口平台,让更多外国人通过外建了解到中国的实力,也让更多人认识重庆。”
(3月3日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