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文化

渝商文化

Yushang Culture
从“五个无”到50多家农家乐 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变啦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8-01-10 点击数:543

  

    重庆日报农村版1月10日报道:2015年底才好不容易摘掉贫困村的帽子,短短两年时间不到,村里竟然雨后春笋般的拥有了8家专业合作社,50多家农家乐,还成立了两个专业服务公司,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幅度超过46%。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村变化如此之大?近日,笔者走进綦江区郭扶镇龙泉村,一探究竟。

    曾经“又偏又穷”

    龙泉村有904户村民,总人口2770余人,与贵州习水县坭坝乡接壤,是郭扶镇最为偏远的一个村。

    “我2000年开始当村干部的时候,村里是‘五个无’。”龙泉村党总支书记万清远介绍,当时的龙泉村,无一条公路、无一米人行便道、无一门电话、无一所学校、村干部无一间办公场所。村民购买生产资料靠肩挑背驮,村干部到镇上开会得先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再搭乘摩的,村里的娃娃上学必须要家长打着火把送。除了“五个无”,还有一个更让人头痛的问题:村里除了传统的水稻和红薯种植外,也没有一个上规模的产业。

    “真是又偏又穷啊!”回忆起当初村里的“窘境”,万清远感慨不已。

    苦干“快马加鞭”

    偏,并不是穷的根源。龙泉人认识到,村里落后的根子在于交通不便。

    “汽车进不到村里,钞票就落不到村里人的口袋里。”村干部们决定带着村民从修路开始,改变家乡贫穷面貌。

    从2004年起,龙泉村的干部群众以愚公移山的劲头,在陡峭的山间先后挖出了13.5公里乡村公路,修建了近40公里人行便道,实现全村组组通公路、户户通人行便道。2014年、2015年,村里通过向上级争取一点、找企业赞助一点、发动村民筹集一点的途径,把全村公路全部硬化完毕。

    在修建公路的同时,村里还先后建成了漂亮的学校和集中规范的便民服务中心。

    “搞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全村人都觉得一分钟也耽搁不得,不分白天黑夜快马加鞭地苦干了几年。”万清远说。

    如今“不能松懈”

    2015年,龙泉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6400元,戴了多年的“贫困村”帽子终于摘掉了。

    看着村里发展变化,曾经为了改变贫穷外出打工的许多村民选择返乡创业。

    村民吴凯带头成立李子专业合作社,600亩脆红李、青脆李集中成片;罗瑞洪建起莲藕专业合作社、陈明春成立萝卜专业合作社......短短一年多时间,村里冒出了8家专业合作社,都是以返乡创业者为核心成员,发动周边村民合伙入股,全村在家农户实现加入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家家户户都有了主导产业。除此之外,还有50多户村民利用村里高山森林植被优势,开办了以吸引休闲避暑游客为主的农家乐。

    “村民们发家致富积极性高,我们村干部可千万不能松懈。”郭扶镇党委副书记王昌鹏是龙泉村的挂片领导,他让村干部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当好村民致富路上的“安全员”:要帮助解决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可能出现的销路不畅问题,要避免农家乐发展中因为竞争无序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为此,龙泉村与綦江本土电商平台“菜坝网”合作,将全村农特产品全部上线,打通农产品到食堂、到餐桌的流通瓶颈。村里还建立一家劳务服务公司、一家餐饮服务公司,为专业合作社、农家乐提供订单式“门对门”服务。

    万清远说,2018年,龙泉村专业合作社预计可以实现销售收入600万元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将有望突破万元大关。

    文/图 通讯员 夏昌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