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文化

渝商文化

Yushang Culture
深山老支书带全村修路脱贫 户户创业防返贫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8-02-05 点击数:335

 

 重庆商报2月5日讯: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位于大巴山深处,从巫溪县城到石锣村村委会,全程72公里。近两个小时的车程里,穿隧道、过桥梁,车辆大多数时间穿行于大山的夹缝中。

66岁的匡后明在这个村担任了30年村支书。30年里,他先后历经10次村级组织换届,几乎每次都是满票当选,深受村民信任;30年里,他荣获市县级优秀党员、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多达60余次;30年里,他从一名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年近古稀的老者,他把心血都投到石锣村致富奔小康上。

3年“抠”出17公里“天路”

石锣村是典型的山区村,海拔从600米到1600米,当地人说这是一个“挂”在陡坡上的村子。2000年以前,村里不通公路,老百姓卖点山货只能肩挑背扛。年底卖猪,村民们要把肥猪抬到20公里外的乡政府驻地去卖,一趟走下来至少三四个小时,猪肚子早已饿空,除去帮工的工钱,一头猪只能卖到本身价值的3/4。

“要致富,先修路!”1999年,匡后明号召村民集资修路。农历九月二十六,公路开工,全村680名主要劳动力全部出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工具,在悬崖峭壁“抠”出一条路并非易事,但他们硬是用铁锤、钢钎在悬崖上凿出一条通道,上百人用绳子拽着8000斤重的石磙碾压路面,一寸一寸地往前修着。饿了就烤红薯充饥,渴了就接山泉喝,为了抢工期,村民们甚至有时就睡在工地旁。

“现在想起来都寒酸。”匡后明说,当年修路财政只支持了几千块钱的炸药费,800多村民人均集资100元、义务投劳145个工。

历经艰苦的三年,到2001年,承载着村民希望的这条17公里长的“致富路”终于通车了,石锣村的土产从此得以走出“山门”。

村干部当致富“领头羊”

有了路,村里就有了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但不少村民仍然贫困。经过走访调研、村支两委讨论,石锣村决定发展成本相对低廉的核桃产业。

“核桃种植技术要求比较高,一开始许多村民都不愿栽植,我就带头发展。”作为核桃种植的门外汉,那两年,匡后明在忙完村里工作之余,所有时间都在研究如何种植核桃上。从最简单的选土、整地到复杂的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修枝、嫁接等技术,他都逐渐掌握。

两年后,匡后明成了远近闻名的核桃“土专家”。在他的带动下,如今石锣村的核桃园已达4500余亩,贫困户参与率达95%。

为了实现短期内脱贫增收,石锣村支两委又把目光盯上了山羊产业。2013年,匡后明和几个村干部带头发展起山羊养殖场。2014年冬天,母羊一下崽,养殖场一下子有了100多头羊。看到贫困户发展不起来,匡后明想出了“借羊还羊”助贫困户增收的主意。他给自家所有山羊都买了保险后,带着羊来到了两户贫困户家,“你们只管养,死了算我的,能变成钱3年后还我羊就行。”

有了“定心丸”,这两户贫困户各借了十多头母羊回家。如今,这两家的山羊已各自发展到30头左右,仅卖羊一项,一年就能挣不少钱。

“村民们不敢干产业时村干部带头干,群众争的项目村干部让,村干部要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不愁产业发展不起来。”这句话成为了石锣村产业发展的宗旨。

家家创业防止返贫

匡后明有四个儿女,都在外做生意,家境不差。每次村级组织换届时,儿女们都劝他早点退下来享清福,但村民们不干。

“村里脱贫了,我计划退休了。没想到,这次又没能退下来。”2016年8月的换届选举中,匡后明又一次获得满票,当选村支书。

这次继任后,针对村里劳动力多为老年人的特点,匡后明有了一些新想法:“我们村要防止返贫,就要靠产业变成‘实心村’。而接下来几年,我们要在4500亩核桃林里做文章。”

他算了一笔账:一亩核桃林的利润为3000元左右,套种魔芋的利润在2500元左右。如果每户人家种5亩地,年收入基本就能达到25000元左右。而套种牧草的家庭,除了牧草可用于养殖外,每三亩牧草还可养两桶蜜蜂,一桶蜜蜂每年最低可产20斤蜂蜜,按每斤100元计算,5亩牧草养的蜂蜜还可产生6000多元效益。

在老支书的熏陶下,现在村里面人人都在谋划着未来。29岁的大学生余昌伟毕业回到家中研究魔芋种植;年近60岁的文学然研究椿树种植准备卖椿芽;脱贫户乔玉连在山顶圈起了几十亩荒地准备放养山羊和山鸡……

如今的石锣人人创新、家家创业,看到这样的成果,老匡很欣慰:“或许,没多久,我便能安安心心下岗享清福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