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文化

渝商文化

Yushang Culture
一条大裂谷 为成千上万村民带来幸福生活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8-05-14 点击数:304

   重庆日报5月14日讯:记者5月7日在此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通过对武陵山大裂谷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仅10平方公里的裂谷景区,就带动了面积200多平方公里的武陵山旅游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以旅游为中心,易地搬迁、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治理等工作随之有序开展,为当地成千上万村民带来了美好新生活。

  “古老伤痕”上开出“旅游之花”

  武陵山乡地处涪陵区东南端,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边远高寒地区。

  约2.5亿年前,地壳运动在武陵山乡石夹沟村留下了一道“伤痕”——长约10公里的裂谷。经过自然演化,形成了如今的壮美景色。

  “几十年前,村里就想对这个景点进行开发,但资金不够,因此一直搁置。”武陵山乡宣传统战委员庞久权介绍,2012年,在区政府支持下,涪陵区交旅集团开始着手对景区进行开发、打造,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

  为保护生态环境,涪陵区交旅集团在开发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动植物的保护。如今,步行在景区内,沿途随处可见黑壳楠、香樟、水杉等珍稀树种。“这里面还有刺猬、野猪、猕猴等不少野生动物。”庞久权介绍,据统计,景区内的动植物种类超过2000种。

  景区内海拔最高近2000米,气温比山下低10℃左右,夏季非常凉快,直到10月份都属避暑游旺季。

  旅游业火了,特色农产品跟着走俏

  通过旅游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是武陵山乡打造武陵山大裂谷景区的初衷。因此,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发展逐步成熟,全乡的产业规划也随之进行了调整。

  “城里的游客来了之后,对我们的土特产喜欢得很。”庞久权说,为满足游客需求,当地原来种植的传统玉米如今已被糯玉米取代。此外,高山晚季节蔬菜、高山土鸡、野生蜂蜜等特色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如今,武陵山乡许多村民的身份已悄然转变,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卖土特产的生意人、开农家乐的小老板、餐馆厨师、酒店保安……

  “我现在在景区接待中心做绿化工作,离家只有10多分钟路程,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武陵山乡武陵山村的王永福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在扶贫干部的指导下,他将原来种植的传统玉米改换成糯玉米,还发展了6亩白菜、近40箱蜜蜂,加上在景区务工所得,年收入达6万多元,去年已成功脱贫。

  据初步统计,依托旅游业发展,近年来武陵山乡累计流转土地1.15万亩,种植高山反季蔬菜5000亩、糯玉米3560亩。其中,建卡贫困户发展蔬菜近160亩、糯玉米近400亩,养殖土鸡3700多只、蜂蜜104桶。

  为方便特色农产品交易,该乡还建起了一个占地3200平方米的武陵山山货交易市场。每到夏季傍晚,村民和游客聚集在此,买卖农产品。

  任治国的幸福生活:年收入10万

  在武陵山大裂谷景区开发过程中,还有100多户农户从大山里搬出来。乡里为他们规划了搬迁安置点,除了根据原有房屋结构、大小进行一定补偿外,还给予每人30450元的搬迁安置费。

  在安置点,重庆日报记者见到了当地村民任治国。刚从山里采挖野生竹笋归来的他,指甲里还全是泥巴。

  “我现在每天都在山里找‘活路’,挖野笋、兰花,收购村民的糯玉米,然后卖给城里来的游客。”任治国笑呵呵地说,今天他挖了45斤野笋,收入近200元,“每年我能挖两个多月的笋,仅这一项就能赚2万元左右。”

  “一年下来我开车从村里拉出的糯玉米就有5万斤!”任治国说,如今他每年纯收入10万元左右,比以前在山里靠烧炭维持生活好上太多了,“还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