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8-08-16 点击数:522
重庆日报农村版8月15日讯:一年前,他满怀回归乡村的热情,从一名林业科技研究人员变身为“第一书记”,来到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车田乡清明村这个深度贫困村,志在将应用科技研究成果铺在扶贫道路上,当好精准脱贫的急先锋。一年来,他视驻村为家乡,视群众为亲人,不断争取,从市林业局落实生态护林员、森林人家等扶持项目15个,已落实资金1400余万元,让清明村这个过去偏远的山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提起市林业局驻村“第一书记”方文,当地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双博士,好样的!”
从农村,到农村
方文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大学本科学的是果树学,工作也没离开林业。自2007年西南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以来,他就在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从事经济林应用研究工作,是个名副其实的“林业人”和“科技人”。
一直以来,他热爱农村,渴望改变农村的那份初心始终没变。他一直期待着能有一个机会——通过“生态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让农村彻底改变面貌。
直到2017年8月,机会终于来了!市里要选派“第一书记”支援深度贫困村建设,助力脱贫攻坚。方文毫不犹豫第一个报了名。
“我来自农村,熟悉农村,搞的是林业科技工作,‘第一书记’我想去试试,想真正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方文抱着这样的想法。“没事,家里放心,去吧。”家人坚决支持。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家人背后的鼓励与支持,坚定了他的决心;作为单位的“骨干”,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获得了组织的信任。同年9月4日,方文被市林业局选派到酉阳县车田乡清明村担任村“第一书记”。
高学历,低姿态
2002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获农学学士;2007年毕业于西南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获农学硕士,现在更是西南大学生态学在职博士。多年的农学、林业学识生涯和研究经历,是方文当好“第一书记”的底气。
2017年9月4日,方文兴高采烈踏上清明村土地的第一时间迎接他的却是“一盆凉水”,本想着大干一场的他却因为高学历受到了“歧视”。因为地方口音“方”和“双”的差异,从方博士变成了“双博士”,博士学历在当时看来,更像是一场来自乡里村头的调侃。
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方文的足迹遍及全村的每一个角落,他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田间地头唠家常等方式,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很快融入了村子;他马不停蹄地争取项目,跑资金、开现场会,与百姓打成一片……
方文以自己的真诚、热情、务实、肯干的作风,点燃了村干部的工作热情,赢得了村支两委的信任和村民的敬重。今年63岁的村民付宗宝更是逢人就夸:“这种领导不好找,从不摆谱,为大伙办实事,要得!”
找出路,划蓝图
一年多来,方文与村干部一起不停地探问题、查原因、定目标、寻思路、找资源。
清明村是车田乡最东边的一个村,这里的村民过去大多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经济收入少,农村产业基本没有发展。近几年,在家的大多是妇女、儿童、老弱群体。
“大包大干地搞产业不现实,只能选择更具经济效益、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在这样的思路下,方文结合自身专业背景,通过与市林业局、市林科院的领导和专家多次深入探讨,最终选定了绿色生态的羊肚菌和叶用枸杞在清明村先行试种示范,羊肚菌由苗营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试种,叶用枸杞通过引入企业进行示范。
让科技成果成为扶贫路上的点金石,带来的效果也十分明显。其中,叶用枸杞截至目前已在清明村建立示范基地100亩,并于今年3月中旬栽种,现已采收10多茬。目前亩产已达到300斤鲜菜产品,涉及农户34户,其中贫困户12户,已为当地创造了上千个务工机会,为村民就近务工贡献了20余万元,初步实现了当地农民土地出让保底租金收入和务工酬金收入,正在积极推进农民入股红利收入。
“下一步,我们还会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叶用枸杞等特色产业,同时采取‘订单+’的方式保证农民收入,让企业从示范带动变为技术支撑和市场开拓,将产业发展基地的主体从企业变为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清明村整体脱贫致富,助推脱贫攻坚。”看着土地里绿意盎然的枸杞,方文充满了期望。
文/记者 赵童 龙博 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