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文化

渝商文化

Yushang Culture
深耕8年育出万亩笋竹产业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8-09-04 点击数:504

  

     ( 易志(右)在培育笋竹。通讯员 杨亚萍 摄 )

    重庆日报9月4日讯:从忠县林业局副局长到县人大农工委委员,易志工作变了,但他作为忠县白石镇巴岭村科技特派员的身份一直没变。

  “上山8年育出了万亩笋竹产业。”8月31日,巴岭村支部书记刘正权称,易志结合巴岭村的资源优势,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当地村民蹚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绿色产业路。

  2010年,易志作为科技特派员下派到巴岭村。那时的巴岭村交通闭塞,通往村外的土路,一到雨天泥泞不堪。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要么打工,要么就是传统种养业。易志说,大多数家庭要是摊上个重病人,就会变得一贫如洗。

  “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给巴岭村做‘体检’。”易志进院入户走访群众,翻山越岭查勘地貌,取土壤样品,多次做实验,详实记录气候变化。最后,他掌握了巴岭村的基本数据:海拔600多米,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左右,年平均温度21℃左右,山坡地形滤水性强,土壤质地较轻,且土壤深厚,气候湿润温暖。“非常适合笋竹生长。就确定了发展笋竹产业。”

  村民刘卫东回忆,2011年冬天格外寒冷,他亲眼看到易志在笋竹产业基地忙碌,双手冻得通红,还在泥土里小心伺候着笋竹苗子。刘卫东请他下山烤火喝茶,被易志谢绝了。刘卫东说,一个县里的副局长,跑到大山里来挨冻,让他很受感动。

  也就从那时起,刘卫东决定跟着易志干,在巴岭村把笋竹做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产业。刘卫东对技术一无所知,从笋竹种植、养护到管护过程中的每一项技术,全是易志下地扛着锄头做示范,手把手教给他的。

  三年后,第一批笋竹投产了,但销路却成了问题。那时,易志已经调任县人大农工委委员。刘卫东担心,易志工作都变动了,应该不会管笋竹的事情了。

  “工作岗位变动了,但我还是巴岭村的科技特派员。”易志得知新产的笋竹销路未打开,便主动联系县城里的永辉超市、重百超市等,又登门拜访新东方大酒楼、海新酒店等,同时利用自己的微信、QQ帮忙寻找销路,“到现在基本不愁卖了!”

  目前,巴岭村笋竹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初期每亩产笋竹500公斤,现在亩产达到1000公斤,年产值800万元左右。易志并不满足,又开始指导推广雷竹早出覆盖、竹荪、球盖菇的林下种植,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提高竹林综合效益。

  同时,易志又引导巴岭村依托万亩笋竹基地的绿色资源,一方面围绕竹笋加工、竹材加工等延长笋竹产业链,形成以鲜笋、笋加工制品、竹纤维环保餐具、竹炭等为主的竹产品系列;另一方面建议刘卫东成立“巴蔓竹韵”乡村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起百竹园科普、百笋宴、养老度假等特色乡村旅游。刘卫东称,去年接待游客6万人次,收入130万元。

  “产业发展起来了,关键要带动百姓增收。”在易志的建议下,2016年,巴岭村与刘卫东协商成立了忠县百林园笋竹专业合作社,全村87户村民摇身一变成了股东,每年286位村民每人保底分红200元,“效益好了还会更多。”

  村民李才元说,过去因父亲重病致贫,现在,他家每年有土地租金和分红,算下来一年家里还有2万余元的存款,是科技特派员易志给他们带来了绿色希望。
(记者 彭瑜 通讯员 杨亚萍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