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8-09-13 点击数:483
重庆科技报9月13日讯:从单纯的黄粉虫养殖,到可以进行黄粉虫油、蛋白粉等产品的深加工,进而发展成为生物科技型企业,潼南县古溪镇飞仙村农家女杨红英的创业之路,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致富传奇,也让人们看到了科技在农业中的重要性。
杨红英,被村民誉为“养虫女王”,在村里、镇里家誉户晓,她创办的重庆涪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更是远近闻名。近年来,杨红英通过饲养黄粉虫,先后获得5项国家专利,带动100余户村民走上了“以虫致富”的小康之路,曾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通报表彰为“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谱写了一曲农家女创业干事的传奇壮歌。
在电视里结缘黄粉虫
今年35岁的杨红英,虽然在农村长大,从小就见过黄粉虫这种东西,但她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饲养黄粉虫,更未想过会靠饲养黄粉虫“发达”起来。
一次,她在无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眼睛不禁为之一亮。当时,节目中正在播放山东养殖黄粉虫致富的事,里面讲到,黄粉虫被誉为“面包虫”,蛋白质含量在50%以上,脂肪含量30%,此外,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和维生素,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饲料行业,黄粉虫养殖定会成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当时,好像有一束亮光照进杨红英心里,并燃起养黄粉虫致富的火苗。
其实,对于自己猛然迸出来的养虫念头,杨红英是有些惊讶的。同样感到惊讶的还有家人,大家都觉得她的想法有些大胆,甚至有点不靠谱,所以并不被赞同。但杨红英属于那种说干就干的性格,没人能动摇她的念头。
经过认真的准备,杨红英独自一人跑到山东考察、取经,并与一家黄粉虫养殖公司签订了回购协议,花8000元买了3箱虫卵。满怀期待地把3箱虫卵抱回来后,开始养起了黄粉虫。
从跌倒中奋力爬起来
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就在杨红英成天构想着黄粉虫茁壮成长的时候,一个残酷的事实向她扑面而来:她的黄粉虫孵出没多久,就大批大批地死掉了。
虽然虫子在不断死亡,但人不能眼睁睁地等死。为了弄清楚原因,杨红英赶紧向专家请教,结果是她的养殖技术出了问题。原来,山东那边都是用麦麸来养殖的,而杨红英因在潼南买不到麦麸,就想当然地用糠来替代,结果糠里滋生了螨虫,寄生在黄粉虫身上,使其大量脱水而死。
既然不能用糠替代麦麸,那就得找到麦麸。2007年,经过不懈努力,杨红英终于找到麦麸购买渠道,并成功养出了黄粉虫。然而,眼看着养大的黄粉虫可以卖掉换成钱了,不幸的事情再次发生,当初那个与她签订回购协议的公司已倒闭。
黄粉虫没了销路。于是,杨红英转头就买回几百只七彩山鸡,用虫子来喂鸡。她的理由很简单,吃虫子的七彩山鸡,肯定能卖个好价钱。但杨红英的高兴劲并没能坚持到最后,同样因为技术问题,她养殖的七彩山鸡,最终存活下来的屈指可数。
按说,事情都到了这个份上,杨红英应该收手了,放弃了,死心了。但她倔强的性格再次发挥威力,像是背后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推着她几乎有些偏执地继续养虫、喂鸡。
重新上路的杨红英,往前冲的劲头看上去比以前更足了。2010年,她的黄粉虫养殖项目终于首次实现盈利,赚了20万元,一下就还清了所有欠款。用杨红英自己的话说,面对苦尽甘来的成功,面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民币,她甚至都有些“膨胀”了。
五项国家专利赢得未来
说实话,杨红英说自己有些“膨胀”,并非虚言。不过,这样的“膨胀”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自以为是,而是她的心气变高了,眼界变宽了,胆子变大了。
2010年,杨红英组建了重庆涪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组织周边农民来养殖黄粉虫,由她统一提供虫卵和技术,统一回购及销售,这在当地黄粉虫养殖行业可谓是大手笔、大动作。到2012年时,她已带动起100余家养殖户,年产黄粉虫150吨,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
自公司组建以来,杨红英一直带领自己的团队朝着做大、做强、做精的方向努力,并大力倡导和推崇“科技兴企”理念,致力于提高公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这几年公司除了开拓黄粉虫市场,还积极与重庆工商大学生物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发出了黄粉虫精油、黄粉虫蛋白粉、黄粉虫护肤品,其中有4项深加工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由杨红英亲手研制的“黄粉虫分离机”也获得了国家适用新型技术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