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8-10-22 点击数:667
重庆日报农村版10月22日报道:日前,笔者来到巴南区一品街道燕云村花椒园,虽已过采摘时节,但雨中的椒叶清翠嫩绿,满山一片清香。
眼前,戴巧红和丈夫、父母正穿着雨衣,在濛濛的秋雨中,忙着为花椒树修枝除叶。小戴说,他们四人就是花椒园的主力军,凭着一股精耕细作的韧劲,通过近3年的努力,将昔日的闲置山地变成了今天丰收的花椒园。
返乡创业遇“拦路虎”
戴巧红说,花椒园占地300亩,毗邻云燕花语景区、桥口坝森林公园,2016年初正式启动。
“这片山说荒也不荒,以前种过茶叶、柚子,但都不成气候,没几年就种不下去了。”她说,当时她从城里返乡创业,通过对当地气候、土壤的考察发现,很适合种植花椒,便赶到江津九叶青花椒进行考察。
结果令她惊喜——除了土质太“瘦”外,其他条件都比较适宜。
于是,她流转下这片山地,栽下花椒树。但一开始土质问题也确实成了“拦路虎”。“说来也怪,2016年下半年栽种的花椒苗都不长。”戴巧红说,虽然起初大家预料到土质太“瘦”对花椒生长有一定影响,但没想到会起这么关键的作用,还在四处找原因。直到半年后,土质好点的地方花椒苗渐渐长起来了,土质不好的始终没动静,大家才深刻意识到土质的重要性。
想方设法改良土壤
通过咨询和请专家实地考察,戴巧红决定马上改良土壤。
“首先从科学施肥着手。”她说,他们一直希望种出绿色花椒,一开始就避免用化学肥料,因此主要采取了以下四方面措施。
一是就地取材,种植绿肥作物。“我们播种了胡豆,在成熟期进行就地砍收。这样既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又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她说。
二是适当增施腐熟的有机肥,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同时,适当增施酵素,提高土壤肥力;
三是在植物底窝深处放入有机菌肥,再以土壤和已腐化的农作物进行掩埋,促进农作物的生根;
四是储备农家肥。戴巧红告诉笔者,土壤的改良不是一朝一夕,但他们力求做到合理选肥和施肥,且“少量多次”,绿肥运用还需要经常更换品种。
配套加工不愁销路
解决了土壤问题,花椒树开始蹭蹭向上长。“明年一开春,我们就更忙了,到时还要请些计时工人一起来修枝整型。”戴巧红说,目前间距在2到2.5米之间的花椒苗,下枝早的已经长出了新枝,明年预计园区将达到3000亩。
这么大的规模,是否会出现集中上市、贱价抛售的情况?
刚刚在巴南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表彰活动中荣获“优秀新型职业农民”称号的小戴很有信心地说,为了让鲜椒卖出好价钱,她已参股市内一家花椒加工厂,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其产品已销售到市内外。同时,她将会采取“种植大户+合作社+基地+公司”的订单模式,实行公司统一供种、收购、加工、销售的模式,带动村民就业增收。远期来看,她还准备开发花椒美食、花椒保健、花椒文创和花椒礼品。 文/图 通讯员 赖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