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8-11-08 点击数:447
重庆科技报11月8日讯:(通讯员徐强 黄河春)在武陵区,有一位靠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致富的带头人,他叫刘寿权。两年前,因养猪污水排入林地,成了周围村民的“害虫”。去年,在当地政府一位生态养殖专家的帮助下,引进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节约了时间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住复式“洋楼” 楼上楼下撒欢
刘寿权的发酵床生态猪圈位于武隆区土地乡小岩村田湾农业社一处坡地树林中,是一座三层复式建筑。底层是铺满锯末的运动区,分为幼崽区和成年区,二楼是饲喂区,三楼则是跟二楼结构相似的工作通道。每层楼之间有通道相连,可供生猪自由走动。
“这个猪圈科学之处在于,猪儿可以楼上楼下跑,而且不走还不行。”刘寿权笑称,猪圈一楼既是宿舍又是运动场,二楼是自助“食堂”,猪儿饿了只有上楼才能进餐,三楼是饮料员工作区,主要为“食堂”投料,饲喂过程中实现人猪分离。
在一楼靠近栏杆处可看见,猪排成一排在饮水。原来此处安装了6个碗状自助饮水器。“饿了楼上有吃的,渴了楼下有水喝,猪儿来回自由跑动。”说起这个设计,刘寿权十分得意。
喝中草药酒 不用打针和吃药
“别看这么多猪,从幼崽到出栏,不用打针吃药,猪也不会生病。”刘寿权说,这完全得益于专家为他配置的中草药药酒。
“4种药酒,3种给猪喝,1种给圈舍消毒。”刘寿权告诉笔者,除了每周为圈舍进行一次消毒外,从生猪入圈开始,他前后会将配备的3种药酒通过自助饮水口喂给生猪:幼崽喝药酒,功能为补元气壮体格;中期用来防病抗病,增强免疫力;出栏前一个月,主要用于防重金属和农药。
除此以外,刘寿权的生猪抗病性强,还有三大秘诀:一是充足的运动空间,跟传统圈舍相比,圈舍保证了每头猪平均1.5平方米的活动空间。二是充足的光照,圈舍顶棚使用的是透光薄膜,开了几个天窗,圈舍四周还留有通风口,既能保障生猪日光浴,又能控制室内温度。三是科学的储料箱设计,储料箱是一个上大下小的自助投料器,生猪吃完一点饲料往下漏一点,有效防止了饲料被浪费和污染。
睡柔软温床 真菌发酵零排放
走进圈舍最大的感受是没有臭味,猪身上也不脏。猪粪猪尿哪去了?“全被发酵处理了。”刘寿权指着一楼的运动区说,锯末里藏着发酵床技术。
一楼的活动区是由锯末掺杂10%的泥土铺成的80厘米厚的发酵床,里面添加了分解粪便的有益真菌,发酵床成为分解粪便的“神器”。圈舍的二、三楼全部由充满孔洞的PC板搭建,不管生猪在哪里排便,最终都会落入一楼的发酵床,粪便很快被锯末包裹,最终被真菌分解掉。随着深度的增加,达到40厘米时温度可达到50℃,猪尿流到此处时便会快速挥发掉。
“以前用传统方式养50头猪儿,我们两口子忙得不行。现在,650平方米的圈舍养400多头猪,一人一天差不多工作两个小时就能搞定。”他说,自从完成猪圈革命后,与周围邻居关系近了,污染环境问题也解决了。而今,他正谋划着未来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跟当地村民一起养猪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