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文化

渝商文化

Yushang Culture
“燕”归来 带来发展新动能——开州返乡创业蹲点报道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9-06-03 点击数:574

 

     重庆日报6月3日报道(首席记者 陈维灯) 浸泡黄豆、打浆、烧浆、滤渣、蹲脑、压榨……34岁的田仕艳将制作豆干的每一道工序都熟记于心,精益求精。

  在开州紫水乡,“豆腐西施”田仕艳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年纪轻轻的她已是年产值2000万元企业的老板,解决了当地上百人的就业问题。

  2007年,大学毕业后田仕艳到广东、四川等地打工,从事箱包生产管理工作。

  2014年,她回到家乡创办重庆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开发当地传统的豆干制作工艺,生产“紫水豆干”,广受市场好评。

  在开州,像田仕艳这样“回巢燕子”返乡创业的例子不胜枚举。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开州,是全国有名的劳务输出大区,每年有50多万人在外务工、经商。开州将返乡创业作为增加市场主体、壮大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全力打造返乡创业特色村、工业园、电商园,实现产业集聚和抱团发展,吸引更多“燕归来”。

  截至目前,开州区返乡创业人员达8.2万人,返乡创业实体达到3.3万户,总投资达到309亿元。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在开州蹲点采访,探寻为何返乡创业会日渐成为人们的“第一选择”。

  政策扶持 园区配套

  去年返乡创业工业产值43亿元

  开州浦里工业新区,一排排已投用的厂房鳞次栉比;远处,还有一幢幢新厂房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

  未来,这里将建成面积达7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接纳更多返乡创业企业入驻。

  重庆蜀腾科技(长教科技)有限公司,正是众多入驻园区的企业之一,其负责人涂家耀前些年一直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工作。

  “2017年10月回到开州,投资2000万元在浦里新区赵家组团创办企业,从事智慧校园设施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涂家耀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目前公司已成功申请专利16项,拥有软件著作权9项、高新技术产品3项,“2018年4月投产,当年就实现产值2820万元。”

  同样位于浦里工业新区的重庆绿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高科技企业。

  2011年,在外企工作的郭芳琴,被开州当地奖励扶持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打动,跟随丈夫回到开州,创办了绿莱生物科技。

  “通常情况下,一颗种子一年只能生产一棵种苗,但在我们的‘植物工厂’里面,一张叶片一年可以生产至少1000株种苗。”郭芳琴说,她的“植物工厂”一年可生产3000万株种苗,年产值达150万元。

  开州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胡亚玲介绍,像蜀腾科技和绿莱生物科技这样的返乡创业公司,在开州浦里工业新区里比比皆是:专注覆铜板和半固化片专业生产的德凯实业,已于2017年6月在新三板上市;从事三秒速热饮水电器生产的亚特蓝电器,已获得45项国家专利……

  目前,浦里工业新区已建成标准厂房60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102家,投产企业85家、就业2.5万人,园区很好地扮演了返乡创业基地这一角色。

  近年来,开州区出台了《2016—2020年返乡创业行动实施方案》《企业入驻中国西部(重庆开州)返乡创业园若干政策规定》《返乡创业推进办法》等一系列推进返乡创业的文件,从土地、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支持在外开州籍人士返乡创业。

  2018年,开州全区有规模工业企业111户,其中属于存量返乡创业规模企业30户。2018年,开州存量返乡创业规模企业产值43亿元,占规模工业的20%,产值增长30%,增幅比全区规模工业平均增幅高20个百分点。

  技术引领 助力脱贫

  返乡创业涉农企业800余家

  1986年,蒋开均到河南一煤矿当矿工,后来又到广东当工人,还采过石膏矿、养过娃娃鱼,打拼了半辈子积累下4000多万元资产,成了大家口中的“大老板”。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决定养冷水鱼。”蒋开均说,2012年的一天,在朋友的鱼场看到了三倍体虹鳟鱼后,他有了新想法。

  “这种鱼个头比普通的虹鳟鱼个头大一倍,能卖30多元一斤,利润最高能达到50%,一亩最少产3万斤。”蒋开均算了一笔账:只养100亩三倍体虹鳟鱼,利润就能有4000多万元。

  2014年,蒋开均在位于开州谭家镇花仙村、龙溪村的侯家溪流域,建起了冷水鱼养殖基地。

  这里是典型的阴湿山区,山清水秀,山涧溪水温度常年保持在15-20℃,矿物质含量丰富,适宜养殖冷水鱼。

  没想到2016年夏天持续高温无降雨,鱼苗全军覆没。这次损失让蒋开均意识到水温的重要性。2016年,经过当地政府部门批准,蒋开均花了300多万元,在鱼场上游修起了蓄水坝,利用水量调节鱼池水温。

  只有初中学历的蒋开均,摸着石头过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冷水鱼养殖的难题。

  不仅如此,蒋开均还实施科学管理,引入物联网技术,打造现代渔业示范园。

  如今,蒋开均在基地新建了10多万平方米的流水养殖池,陆续开启400多口池子,“现在每天能接到10余个来自全国各地的订购电话,一年销售收入达3000多万元,到2021年产值有望超过两亿元。”

  像蒋开均这样返乡创业的农业市场主体,在开州同样不在少数,比如“倔媳妇”陈敏创办的中药材加工厂、任登秀创办的蔬菜基地……

  开州区副区长田水松介绍,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区返乡创业人群中,农业创业者约占一半,创办了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8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

  重庆日报记者走访后发现,开州返乡创业企业中农业类市场主体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当地实施的一系列技术帮扶措施。

  在任登秀蔬菜基地所在的竹溪镇,根据各村产业特点,成立了沃柑、青脆李、蔬菜等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把那些拥有丰富经验的种植能手集中起来,发挥技术特长,对果农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传授除草、施肥、杀虫等技术,为该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政府的政策、技术帮扶下,这些涉农企业,不仅自身得到了长足发展,还有力助推了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

  任登秀的蔬菜基地常年雇用本村40余名妇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本村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陈敏创办的中药材加工厂,在全区范围内大量收购中药材,帮助种植药材的村民脱贫致富;田仕艳创办的“紫水豆干”,解决了当地许多农村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

  培育品牌 提升质量

  扶持返乡创业企业不断发展

  开州在扶持返乡创业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动品牌创新,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2013年4月,长期在沿海服装行业打工的周圣富和爱人李万琼回到家乡创办了开州给力服装制造厂。仅6年时间,服装厂就取得了长足发展,现有6家分厂、6个网络分销平台、2000多个遍及海内外的分销商,生产的“给力”衬衣供不应求,年产值数千万元。

  开州区市场监管局引导给力服装厂注册了“姜依轩”“格子传奇”“龙凤世家”等多个商标,形成品牌优势,为企业发展增添强劲势头。

  目前,开州全区已有注册商标6465件。2018年4月,“开县春橙”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在优化市场品牌环境上,开州认真落实商标奖励政策,鼓励企业申请注册商标,打造“开州品牌”,持续开展“双打”专项执法行动,全力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为了配合商标品牌战略,开州市场监管局多次组织企业开展质量提升专项培训,强化质量服务,指导并帮助企业建立标准体系,如指导重庆星星套装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勇华鞋业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建立完善了质量标准体系。

  开州区招商投资局负责人介绍,2018年,全区新引进重点项目共206个,同比增长21.5%;总投资金额70.1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工业招商团新引进重点项目80个,农业招商团新引进重点项目59个,商贸招商团新引进重点项目51个,文旅招商团新引进重点项目14个,城建招商团新引进重点项目2个。

  据介绍,今年开州将在原有基础上,在项目服务、招商政策、目标考核等方面抓好保障工作,解决返乡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开州还针对返乡农民工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从而做到宏观层面有政策服务进行创业扶持引导,微观层面也有具体措施来进行保障。

  开州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作为当地农民工工作牵头单位,帮助近3000名农民工子女在城区就近入学,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0%以上;为辖区80%以上的农民工建立完善健康档案;解决1.8万名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为5万余名农民工免费提供初次职业技能鉴定……

  此外,开州还建立起快速高效的农民工维权机制,做到“有专职人员、有投诉举报受理电话、有固定场所、有职责目标、有规章制度、有经费保障”,并发挥驻外劳务办事处作用,积极为农民工维权,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后顾之忧,让“回巢燕子”不再远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