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文化

渝商文化

Yushang Culture
“根据山区资源条件,形成自己的发展思路”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9-06-12 点击数:568

  重庆晨报6月12日讯: 昨日,由重庆日报、博恩集团主办的“乡村振兴大讲堂”正式开讲,第一位受邀嘉宾是我国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

“今天我能来这里,要感谢一位女士,周鸣鸣,西南大学的老教授,2012年,就是她把我拉到重庆来的。”“扎根”重庆7年的温铁军,不仅能听懂重庆话,在做报告和接受记者采访时,还会不时冒出几句重庆话。

开场先感谢西南大学老教授

对于重庆,温铁军的记忆最早是在1966年,那一年,他第一次来到重庆。重庆成为直辖市时,温铁军正在中央机关工作,“成立直辖市的讨论,我也参加了。”对于重庆直辖初期的农业情况,温铁军还记得清清楚楚,“当时,重庆的农村地区,土地资源稀缺,农业生产量很少,贫困地区占地量非常大。其他资源也稀缺,一年人均300斤稻谷,30斤柑橘……从农业角度来说,重庆的资源条件有限,按平均算,连保证自给自足都不够。”

随着重庆的发展,温铁军也更多关注了重庆。2012年,西南大学准备成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该校教授周鸣鸣找到温铁军,请他到重庆。当时,还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任院长的温铁军,没过多考虑,就以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的身份来到重庆。为何会如此爽快?温铁军大笑,“我觉得,西南大学要建立中国乡村学院这个事很重要。抗战时期,东部地区搞乡村建设的大家都在重庆,比如晏阳初、梁漱溟。这个事情很值得我们做。”

正是因为如此,在报告一开场,温铁军就向坐在第三排的周鸣鸣教授致谢,“要感谢这个重庆妹子。”

捐了全部工资,带着学生来渝

这件在温铁军看来很重要的事,他不仅自己投入精力,还捐出了全部工资。“当时,我来重庆,就是想把自己的无形资产嫁接进来,给不给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这个事做成。我想组织大学生下乡、教师下乡,把重庆的乡村搞明白。”

温铁军捐出来的钱,成立了基金,专门用于支持青年教师和高校学生下乡。自称“满脑子只知道干活”的知识分子温铁军,还邀请了自己的学生来重庆。

“喏,这位杜洁就放弃了香港在读博士,成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第一名员工。”温铁军指着现场的杜洁说。原来,杜洁的老公——潘家恩是温铁军团队的成员,之前在香港读博士,后来开始研究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历史。2011年底,他带着妻子杜洁来到了北碚。

他们被北碚当地厚重的乡建历史所震撼。于是,潘家恩留在了重庆大学做老师,杜洁放弃了香港的在读博士成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第一名员工。这些年,潘家恩以高校为新的乡建空间,和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同仁们一道,让“乡建学术化、学术乡建化”,把乡村建设变成可以让更多人讨论和思考的经验。2018年11月,温铁军受邀出席了潘家恩在重庆组织的“乡村振兴的历史先声——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探索展”。

温铁军虽然不太管“小事”,却对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事清清楚楚,“很多地方的还在研究,有些研究已变成重量级的奖项了,小荷已露尖尖角。”他说。

给城口、璧山量身定制“乡村振兴计划”

温铁军透露,最近,他们正在和璧山、城口合作,为当地量身定制“乡村振兴计划”。“重庆的农业资源并不多,却要求其提供第一产业的产量,这是不对的。山区的资源,冷凉气候,这些山区就没有必要开发成农业用地。这里生态好,那就让生态产生价值。这个价值要立体的、系统的来看。如果切碎后,就是卖一点产品,而整个生态环境就破坏了。”

“别把重庆的山区农业当成第一产业,把山水田园林湖草当成一个系统,空间资源的整体利用,才能产生效益。重庆的三农发展思路,应该调整到生态文明发展的转型上。”

跑过重庆不少区县的温铁军,目前已经选择在璧山和城口进行“乡村振兴计划”试点,“城口的岚天乡的试点工作正在推进,有一些具体的操作还在进行之中。”目前,温铁军团队正在对岚天乡的资源进行摸底,探索村庄新型集体经济改革创新;以系统的视角对生态资源进行梳理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对高山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价值深化创新机制探索。而针对璧山,则是“定位在生态的田园都市区,做公园+区域的生态建设思路”。

“当然,我们也希望看到,重庆在这方面有更多的创新。”温铁军说。

(记者 罗薛梅 实习生 张未)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