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9-06-26 点击数:678
重庆日报农村版6月26日讯: “明天凌晨3点,第一批虾苗抵达江北机场,我们来分一下工……大家各司其责,务必于明天早上6点前把这些虾苗放进水池。”6月3日上午,渝北区茨竹镇同仁村党总支书记张福均给同事们布置工作。
必须早上6点前下苗?为何这么急?“最近气温高达30多摄氏度,22-28摄氏度最适合澳洲淡水龙虾生长,虾苗从广东空运过来,不能让这些‘孩子’遭受太大的温差。”张福均告诉笔者,“去年养殖的7公顷龙虾实现‘开门红’,今年要养殖40公顷,每个细节都要做好。”
张福均说:“很多人知道我们村里有十里荷花走廊,不一定知道荷塘里养有龙虾,接下来我们还要发展民宿,把同仁村建成以‘龙虾文化+荷花小镇+寨子文化’为一体的体验式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地,让村民的腰包都鼓起来。”
“小虾兵”做大赚钱产业
2017年9月的一天,张福均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龙虾时,听说澳洲淡水小龙虾还不错,立即向朋友了解龙虾养殖技术,并邀请了西南大学农业专家来同仁村考察。
西南大学专家告诉张福均,养澳洲淡水小龙虾要求的水质比人饮水还要干净,同仁村的水恰恰符合要求——毗邻卫星水库,还有十里荷花走廊,水质轻松“过关”。专家的论证结果让张福均夜不能寐,他决定把这项产业搞起来。
“每次看到种虾打架,我就特别揪心,希望它们多吃东西多生孩子。”在密不透风、热烘烘的龙虾繁育基地,张福均指着水池里的种虾说,“今年预计产虾苗60万尾,但远远不够,我们还得去外地买虾苗。”
村民徐树华是建卡贫困户,于2017年脱贫。2018年,他通过小额贷款,贷款5万元成为养殖场的股东。有村民说,徐树华的土地入股加分红就有5万元。
这个说法得到张福均的证实。张福均说,起初不少村民担心养殖龙虾会搞砸,见龙虾养殖火起来了,大家都很快接受了,“从去年的7公顷到今年的40公顷,非常顺利。”
“扩大养殖规模、让养殖场效益最大化,是被‘逼’出来的。”张福均说,不断有经销商、大型餐饮企业老板要货,但供不应求。
“空壳村”吃上“旅游饭”
同仁村过去是个“空壳村”。
“选对一个能干人,带富一个‘空壳村’。”茨竹镇有关负责人说。
45岁的张福均是土生土长的同仁村人,初中毕业后,他外出打工,经过19年打拼,张福均从工地小工做到了建筑工程包工头。2012年,张福均回到同仁村,投资47万元流转10余亩土地建起良种兔场。买兔子的、来取经的人多起来,他借势开了家农家乐,在房前屋后的稻田栽了些荷莲,让大家欣赏荷花。
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多是老人和小孩在家,张福均回村创业让村子又热闹了起来。茨竹镇有关负责人说,当时镇里正实施党支部建设整体提升工程,整顿弱小涣散的基层党组织,精心选拔村级班子负责人,“张福均有经营头脑,又是党员,组织自然就想让他做带头人。”
2014年,张福均当选村党总支书记。他将山谷10里长的稻田流转过来种上荷莲,到了夏季,十里荷花摇曳,美不胜收,吸引了很多游客。当年,张福均试着搞了第一届荷花文化节,没想到人气爆棚。
“荷塘里也养有龙虾。”张福均说,荷叶为龙虾撑起了遮天蔽日的“大伞”,龙虾为荷塘带来了人气。去年9月,茨竹镇首届龙虾啤酒节在同仁村举行,游客们在院坝里一边欣赏荷花,一边喝着啤酒,吃着龙虾,和乡亲们一起载歌载舞,好不惬意。“那场面的火爆,出乎了我们的意外。”张福均和他的同事们发展产业的信心再次增强。
农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算一笔账,去年的澳洲淡水龙虾销售收入达到了250万元,算是‘头彩’。”张福均说,“今年龙虾产量预计达100吨左右,预计产值1000万元左右,村民钱包开始鼓起来了,以后更有盼头。”
如今,该村的小龙虾养殖基地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淡水小龙虾养殖基地,同仁村也成为重庆市十佳科普示范基地。依托十里荷花走廊和淡水小龙虾养殖基地,现在全村已有20名原本长期在外打工的村民返乡创业,还引入外来投资业主20户,投资金额5000万元。今年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有望达3万多元。
十里荷花走廊有200公顷,一到夏天就成为网红打卡地,已成为渝北区十大农业产业基地之一,同仁村被渝北区政府纳入“三环十景”的旅游规划之列,荷塘周边开起不少农家乐。“靠卖豆花饭,人多的时候我每天收入有2000到5000块钱。”开农家乐的陈红梅说。
“光有龙虾和荷花还不够,我们还要继续改善村里的人居环境,说服村民们以宅基地入股,修建农民新村,搞民宿让游客享受空气清新的生态环境,放松大都市紧张的生活压力。”张福均说,“附近的村干部找到我,也想养殖小龙虾,这是好事,产业有规模了才有规模效应,我想,发展民宿,走好农旅融合之路,能够为我们推进乡村振兴加足马力。”
通讯员 兰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