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9-07-03 点击数:605
重庆日报农村版7月3日讯: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荣昌区双河街道,就有这么一位“竹痴”——龚兴严。
“我从小就爱竹、喜竹、观竹、赏竹,没想到现在痴迷上了种竹。”近日,在双河街道金佛社区的一片麻竹林里,龚兴严看着心爱的翠竹对笔者说,他返乡创业承包了3700多亩地种麻竹,把竹当作庄稼种、当作蔬菜栽,渐渐有了点自己的养竹之道。
麻竹浑身都是宝
龚兴严说,这里种的麻竹又叫大叶乌竹,单笋重量可达5公斤以上,成年竹直径20到25厘米,竹高可达25米。说到麻竹的优点,他更是滔滔不断。
“竹笋作为一种畅销食品,市场潜力大。就国内市场而言,如每人食用1公斤鲜笋,就得培育几百万亩高产笋用林才能满足需要。据我多方考察,目前市场远未饱和。”他说,除笋用外,麻竹的竹秆粗大、茎直,可作建筑材料、竹筏、水管;麻竹竹壁厚,但竹质较松软,通过工艺可加工为板材;其竹叶大,可用于制作斗笠、船篷、蓑衣及包装用品;近年来,还被发现可以从中提取竹叶黄酮、叶蛋白以及一些抗衰老物质。
龚兴严介绍,麻竹前两年生长较慢,从第三年开始进入迅速生长期,产笋量和竹秆直径迅速提高。它既是一种经济植物,又是一种绿化河滩荒山、防止水土流失的理想植物。
好处这么多,麻竹的经济效益如何呢?
龚兴严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亩麻竹可产麻叶100-150公斤,每公斤售价3.4元;每亩可产菜笋300-500公斤,每公斤2.8元;每亩可产长笋1-2吨,每吨790元;竹材每亩可出产5-10吨,每吨540元。就这4种产品算下来,一亩地能收入4500元以上。此外,竹下养鸡、竹下中药材种植也纳入了他的计划。
探索竹林宜机化改造
说起麻竹“经”,龚兴严最看重的是精细二字。
他说,以往,这里的麻竹产业管理较为粗放,加上土地板结、山高路远,肥料多靠肩挑背磨,人力成本高居不下,产量极低。为此,龚兴严四处考察,终于找到了适合的方法。
“种竹子要三代见面后留两代。”他形象地比喻说,一窝麻竹就是一个家庭,有公有母、有子有女,理论上说,一株母竹管理得好,来年可以发出8株子竹。接下来,他准备给竹笋套袋垒蔸,一是避免竹笋见光发苦,二是可以提前出笋上市。
除了对麻竹本身进行精细管理,龚兴严还创新地对竹林进行宜机化改造。
“麻竹种植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宜机化、采收机械一体化,以及种养循环菜园式管理模式,但荣昌的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不便于机械化作业。”为此,他把村民横七竖八种在山坡上的麻竹进行了重新规划,让竹林像梯田一样排列整齐,又在竹林中筑路铺道。目前已经修建了35公里的生产便道,机器能够进山作业了。“现在给麻竹浇水施肥、收割运输都非常方便,也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今,龚兴严在金佛社区、高丰社区等地承包的3700亩竹林已有7成完成了宜机化改造,竹林里的蓄水(沼液)池、输水输肥管网等基础设施也同步跟上。
他指着地上一根黑色的橡胶管对笔者说,这就是输水输肥管网,通过它们可以将当地生猪养殖场的粪污运过来施灌。这些竹林一年可以消化粪水三四万吨,为养殖企业降低了环保压力。
带领村民发“竹财”
龚兴严说,他常年在外做生意,2017年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回到荣昌,到一家竹笋加工企业做管理工作,就从小时候的爱竹赏竹发展为痴迷种竹。
为了学习种植方法,龚兴严像“着了魔”一样,到处听课、学习,还考取了新型农业高级技师证。
如今,他的麻竹基地涉及5个村、7个社、1000多户人家。“固定工人有50人,最近开始挖笋,还请了200余个临时工,都是附近村民。”他说,基地常常搞免费培训,希望竹农都从竹林里“金疙瘩”。
高峰村四社的盛兴海在基地打工一年多,每月工资有3500元,忙起来时有额外的补助,最高时一天能有300元。
文/图 通讯员 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