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9-07-30 点击数:607
重庆科技报7月30日讯:“代祥,你就不来采桑叶,外面太阳大!”近日,在黔江区阿蓬江镇青杠村的一处蚕桑园,当地人称蚕嫂的陈桂莲温馨地对丈夫谢代祥说。
陈桂莲自谢代祥因工致残后,她接过丈夫的接力棒,用弱肩撑起这个家。从2014年开始栽桑养蚕,不仅绿了山头增了收,还让附近的村民通过务工实现越线脱贫。如今她的蚕桑面积已发展到80亩,去年收入12万元。
流转土地栽蚕桑
2012年,谢代祥在工地干活时从二楼摔下,当时颈椎粉碎性骨折,左手神经严重损伤,至今头部用力转动时都会引起疼痛,经鉴定为肢体三级残疾。从此,陈桂莲挑起了一家的重担。
2014年,陈桂莲一家被评为村里的建卡贫困户。也就在当年,当地政府把蚕桑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打产业,发动村民栽桑养蚕。陈桂莲家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流转附近村民40亩撂荒地,加上自家的10亩地,栽了50亩蚕桑。
第一年栽桑,桑园的管理基本就是除草施肥,这些对陈桂莲来说都很简单。可是在桑叶长出来时,她就心急了,下一步就涉及养蚕、建蚕棚等。陈桂莲将家里空闲的旧木房整理出来做蚕棚。当她在小蚕共育室领回3张小蚕,正不知所措时,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干部,以及镇残联干部和镇农学会技术员走进了她家门,让一筹莫展的陈桂莲喜出望外。
技术人员现场教她养蚕技术,还推荐她多次参加区上和镇上举办的养蚕实用技术培训,陈桂莲学会了养蚕的一系列技术。
栽桑第一年,陈桂莲养了三季蚕,收入了1万余元,当年一家人就达到了越线脱贫的标准。经历一年的养蚕,陈桂莲逢人便说,栽桑养蚕比养猪简单,投入也少,而且比养猪的收入要高得多。
“简单的养殖操作和养蚕中遇到的一些常见症状我都能应对。遇到疑难的问题,我就打电话咨询养殖技术人员和其他养蚕户。”陈桂莲说。养小蚕要麻烦一些,桑叶必须要用清水清洗。由于刚采摘的桑叶带有虫子、虫卵等杂物,需要对其进行清洗,用脱水机脱除外表的水后才能给蚕食用。
“很多时候,我看到她忙不过来,就下地去采摘桑叶,她不让去,担心我上坡下坎摔倒了。”谢代祥说。妻子现在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还在2016年用卖蚕茧的钱把房屋装修一新。
带动乡邻一起致富
栽桑养蚕让陈桂莲尝到了甜头,也让她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养蚕近6年时间,她积累了很多经验。
2016年是陈桂莲养桑的丰产期,当年收入8万元。陈桂莲瞅准这个产业,又流转村民30亩荒地栽桑。
喂一张蚕有1500元的收入,一年养四季,基本上从去年开始,每季养20张蚕。每年养蚕季节,陈桂莲都要请工人采桑喂蚕。所请的工人都是居住在附近60岁以上的妇女,很多为村里的建卡贫困户。从去年开始,她每年要请10个工人来帮忙,一年要付3万多元的工资。
“我以前在陈桂莲的桑园里打过工,通过在她那里学到养蚕技术后,自己也开始栽桑养蚕,现在也摘掉了贫困帽子。”村民陈永祥说。
除了陈永祥,村里还有李元寿等8户村民,在陈桂莲的带动下,如今都成了村里的养蚕大户,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共产党!”陈桂莲说,“要是当初没有镇、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干部的上门动员帮扶,我说不定还在做传统的养猪产业。”
“陈桂莲确实是我们村里的一个女强人,她从一个原来只做家务活的家庭主妇,积极响应当地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号召,走出厨房发展蚕桑产业,不但没让这个家倒下,反而带动更多贫困家庭脱贫增收。”该村党支部书记倪磊赞扬她是当地妇女同志的楷模,也是更多家庭学习的榜样。
文/图 本报通讯员 李诗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