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9-08-07 点击数:611
重庆日报8月7日报道: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对事业的热爱成为我坚守的动力,也带给了我无限的创新源泉。
只要勇于创新不停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平凡岗位也能创造出大业绩,土办法也能盖过洋理论。
我一直都在思考,什么才是党员的标准?我认为,那一定是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我来说,现在就是要把技术传承下去,而且要让技术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发挥效益。
在重庆市委党校接受媒体采访时,长安汽车江北发动机工厂汽车发动机维修工张永忠是自己开车来的。
事实上,早在9年前,他就被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汽车)给予副总裁待遇。
为啥不享受待遇坐公车?
“这些待遇我基本没有用过。要么自己开车,要么坐轻轨,不麻烦单位。出差住宾馆可以实报实销,但我都是和同事一起住一两百元的标间。”张永忠说。
名字
时刻提醒他忠于本职工作
北滨路,嘉华大桥与建设中的红岩村大桥之间,有几栋老厂房和几根老旧的烟囱,格外引人注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里是国营江陵机器厂的厂区。1983年,张永忠从部队转业后进入这家工厂,当了一名木工。
“永忠”两字,是上世纪60年代不少家庭给孩子取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名字。对张永忠而言,这份镌刻在名字中的教诲,时刻提醒着自己,忠于祖国,就要从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
当时的国营厂在管理上比较松散,对工人没有严格的考核,既不计件也不计时。同样是做一个木器,别人认为只要能交差就够了,但张永忠总会想方设法做得精致一点、准确一点、美观一点。
1984年,江陵机器厂“军转民”,开始装配和生产汽车发动机。张永忠等几名优秀的木工、漆工、钳工,转岗做发动机装调。
微车是上世纪80年代重庆工业经济提档升级的标志性产品之一。但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张永忠来说,面对上千个叫不出名字的“铁坨坨”,他打过退堂鼓。
从日本进口的发动机整套散件一一被打开,整齐地摆放在地上。翻译人员对照说明书,将名字一个一个译出来。“这个过程就像中药铺抓药。”张永忠记不清楚,就反复看、反复记,别人下班,他还蹲在车间琢磨。张永忠在部队当过报务员,熟记大量电报密码,最终他就像背密码一样将零部件准确地刻入脑海。
零部件清洗是确保发动机质量的重要步骤。师傅要求大家把零件泡在大汽油缸中一点一点清洗,每一个零件都要用白绸布一点一点擦拭干净。
“注意哈!男娃儿的头发莫掉进去,不然发动机要遭卡死。”刚提醒完男徒弟,老师傅接着打趣,“女娃儿的香粉莫擦厚了哟,掉下去也要影响发动机性能。”
尽管只是师傅的一个玩笑话,却让张永忠明白了工业制造的基础:准确、标准、一丝不苟,不能有半点差错。
1984年,长安汽车第一批微车出厂,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微车时代的开始。而这批车搭载的正是江陵机器厂纯手工装配的发动机。
脏手
“那些年,我的手真没有洗干净过”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汽车产业工人,张永忠深知中国汽车产业每一点进步都来之不易。
张永忠在采访中,不经意提起了自己的手。
有一次加班到了深夜,张永忠回家发现妻子病得不轻,他赶紧背上妻子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医生问病情前,第一句话竟是:“你的手怎么这么脏啊?”
“那些年,我的手真没有洗干净过。”回忆起这个细节,55岁的张永忠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自己的手。
中国人要造成自己的汽车,首先要逐步实现零部件的国产化。
然而中国当时的材料、设备、加工工艺远不及国外,要逐步实现零部件的自制,对张永忠他们这一代汽车人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当时没有3D打印机,甚至没有精确的模具,张永忠发挥他在木工方面的特长,用木头、纸板,甚至是竹片辅助车间进行零部件生产。要攻克一个个的难关,除了技术创新,还有就是无休止的加班,他和同事们经常一干就是晚上10点、11点,甚至到凌晨才下班。
1994年,长安与江陵两家企业合并。与此同时,长安汽车加快了从微车到合资品牌轿车,再到自主品牌轿车的跨越。每一步对张永忠来说,都面临无数挑战,他的技术通过磨砺也日臻成熟。
凭借异常勤奋的工作,张永忠逐渐练就了一手“硬功夫”,甚至成就了中国发动机装调行业的一个传奇:比如他能从发动机的尾气中“闻”出不同气味,从而发现发动机运转时不同工况下的异常情况。发动机的异响历来被认为是汽车最复杂的技术之一,一台工作中的发动机产生异响,是金属声、电机声,还是皮带声,是撞击声、摩擦声,还是气流声……通过不同声音辨别,张永忠就能大致知道其中的状况。
张永忠的技术越来越突出,在业界的口碑越来越响,挖他跳槽的单位也越来越多。
1994年,广西柳州一家微车厂“瞄上”了张永忠,他们找到张永忠的领导,提出希望“放人”。张永忠此前已经离职的一个同事也专程乘飞机前来劝说他离开国企,和自己一起去广东创业。“我当时在厂里的月工资是300多元,而对方许诺收入提高2至3倍。”
此后20多年里,前来“挖”张永忠的企业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汽修行业,有的老板直接提出送干股,但张永忠从没有动过离开长安汽车的念头。“虽然挖我的单位越来越多,但我感恩长安的培养。”
不忘初心,坚守岗位,张永忠像钉子一样,一扎下去就是35年。
病腿
忙工作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小病拖成残疾
长安汽车曾出版过一本名为《世纪长安》的书。其中有一篇关于张永忠的文章,标题是《累到双腿换骨,也要把发动机造出来》。
第一次采访,张永忠对自己的残疾只字未提。后来,面对记者再次采访他时的追问,他才从包里掏出写着“四级肢体残疾”绿皮残疾证。
他卷起两个裤腿,记者发现左腿明显比右腿小了一圈。“没得法,耽搁了,肌肉早已经萎缩。恐怕是职业病吧,像我这个年纪的工人,很多腰椎和腿都有问题。”
2005年,张永忠发现自己的腿开始发麻,而当时长安汽车正在加紧自主品牌奔奔轿车的研制,张永忠忙得不可开交,哪有时间看病。
刚开始是腿麻,随后是腿痛,进而发展到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但张永忠一直没有去医院诊治。按他自己的话说,“瘸就瘸点,反正不能影响工作。”实在痛得厉害了,他最多贴个膏药,做一次理疗,病情一拖就是一年时间。
直到2006年8月的一天,张永忠的腿,遭遇了一次“生不如死”的剧痛。
“你怎么了?”妻子看着张永忠痛苦扭曲的表情,吓了一跳,赶紧把他送往医院。一查,双腿股骨头已坏死,医院要求必须住院治疗。
“住院的话,工作怎么办?”彼时,发动机调试进入最关键阶段,哪里能离得开啊!张永忠断然拒绝医院建议,忍着剧痛坚持上班。
一天、两天、三天……直到医院发出“最后通牒”。由于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必须对双腿进行换骨手术,否则下肢将瘫痪。
妻子、女儿泪如雨下,哭着求他赶快治疗。不得已,张永忠住进医院。在病床上,他也没闲着,用手机遥控指挥现场,接受技术咨询。手术刚刚结束,待稍微能动弹时,他就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回工厂上班。
手术后,张永忠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也不能久站。公司需要张永忠,又心痛他的病腿,因此拿出一个折中办法:张永忠只需要坐在办公室处理问题就行了。但他哪里闲得住,跑市场、跑车间,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不管是产品前端的开发,中端的制造,还是后端售后,张永忠从不缺席。
标准
“党员的标准,一定是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
早在1982年,张永忠在部队时就有机会入党,此后在企业的20多年里,因为表现突出,单位党支部也多次建议他入党。
“我一直有入党的心愿,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和党员的标准还差得很远。我一直都在思考,什么才是党员的标准?我认为,那一定是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为了做到优秀,我不断告诫自己要加倍努力。2007年,车间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你达到了党员标准,甚至比很多人都做得好!’这才坚定了我入党的决心。”
张永忠清晰地记得自己入党的时间:2007年11月14日,时年43岁。
一旦入了党,就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要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做出表率。张永忠既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长安汽车,张永忠攻克G系列气门调整螺钉的故事广为流传——他发现发动机气门调整螺钉合格率低,于是找到日本的工具公司,但对方提出需要将相关部件资料运回日本开发,不但不保证解决问题,还要600万美元以上的费用。
“不求别人,我自己来!没有外国技术,难道我们中国人就干不成吗?”张永忠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研究,画图、试验、修改,方案多次推翻重来。最终,一个又快又能保证质量的专用工具被成功研制,投入使用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如今,张永忠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而且是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我来说,现在就是要把技术传承下去,而且要让技术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发挥效益。”他说。
35年的专注与坚守,张永忠做到了人如其“名”——永远忠于职守。
张永忠用35年的坚实步伐,向人们展示了从一个木工到中国汽车行业发动机维修专家的蜕变。
(记者 吴刚 仇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