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9-08-30 点击数:692
重庆日报农村版8月30日讯:8月,骄阳似火,海拔600多米的綦江区永新镇梨花山景区,三月梨花已结满硕果。 石坪村位于梨花山景区核心地带,坡多弯急,村子528户,几乎家家户户都种黄花梨。
“梨种得久,也种得多,可相当长的时间,收入并不尽人意。”说起此前村里的支柱产业黄花梨,石坪村党总支书记杨泽连连摇头。
但如今变了:3月,4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观赏梨花、吃农家菜、购农家土货;8月,硕大的梨子压满枝头,打包好的黄花梨发往全国各地。依托发展黄花梨产业,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6万元,人均增收2000元。
好牌握在手
却没打出胜局
走进石坪村黄花梨采摘基地,炎热的天气让村民陈佐祥汗水直流,但仍挡不住他丰收的喜悦。
“如今梨子不愁销,树上摘了树下卖。”陈佐祥种了750多株梨树,以往每到梨子成熟时,总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收成好自然能带来收入,忧的是若市场不如意,大半年的功夫就白费了。
黄花梨是石坪村的“铁杆庄稼”,梨树3500亩,人均近3亩果园。杨泽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很多村民不种庄稼种梨子,这里的海拔、土壤和气候条件均适合黄花梨生长,产出的梨子个头大、甜度高、口感脆。
2013年,石坪村获得了中国优质黄花梨基地称号,在国家AAA级景区梨花山景区周边的1.5万亩黄花梨基地中,该村产出的梨品质最佳。
可这么优质的梨树,曾一度让村民愁肠百结。
“梨子需要运往场镇或綦江城区卖,行情不好时,还要亏本哩。”陈佐祥守着自家果园,爱也不是,恨也不是。“租三轮车去城区,单程运费就要40块钱,如果一天没卖完,还得花钱找住宿。时间一长,原本卖5元一斤的梨只好半价卖。”
好资源为啥没能鼓起钱袋子?
“村民自己卖自己的,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有时还互相杀价,好梨子没卖出好价钱。”杨泽总结道,“牌”虽好,但打牌能力显然没跟上。
供销“组合拳”
抱团应对市场
打出供销组合拳,是发生变化的第一步。
2018年4月,石坪村按照“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首先依托凤凰梨子专业合作社,将果农的梨子划分为4—6两、6两以上两个等级进行收购,同时将利润的20%作为“分红”返回给果农。
“以往自己卖,成本高不说,还担心一部分要贱卖掉。”今年梨子成熟时,陈佐祥心里头一次毫无压力,“村里的收购车就停在梨树下,摘多少卖多少,当场给现金。”
石坪村第一书记熊星告诉笔者,村集体还采取梨地入股的形式接管部分农户梨树,1亩梨地为1股,每股保底分红800元一年,期间不用付出任何成本。
将梨地托管给合作社的农户,可获得“土地保底分红+优先劳务收入”;直接参与村集体种植经营的,可获得“技术服务+种植收入+入股分红”。
“我有10多亩地,一年什么都不用干就能分到8000多元,我自己还可以去打工挣钱,划算!”村民冯应良第一个将梨地托管给了合作社,随后来到合作社管护梨树,“干着老本行,拿着新工资,去年一共拿到了1万多块钱呢。”
村民何世财种了1亩多梨树,由于缺乏管护技术,结出的梨子卖相不好,个头也小。接受合作社的管护技术指导后,今年亩产量增加了200多斤。
富了村民,也富了村集体经济。石坪村此前是典型的空壳村,整合500亩梨树后,建起了梨子简易气调库、分拣场地,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将达40万元。
拓展与加深
挖掘产品潜力
“永新镇凤凰梨熟啦,等你来采摘……”梨子成熟后,熊星不断利用朋友圈吆喝。
“如今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熊星说,为了推出品牌,石坪村注册了“永新凤凰梨”商标,将全村的黄花梨统一进行品牌包装宣传。
“石坪村开辟了线上线下两条渠道。”杨泽说,线上在菜坝网、邮乐小店、微商等,线下则进驻綦江多家农贸市场,均以“永新凤凰梨”为标识。
一般来说,4两以上的梨子才能进入市场,轻于4两的则只能贱卖或者扔掉。为了将4两以下的梨利用起来,石坪村去年委托一家企业对梨子进行深加工,做成梨膏销售。
目前,石坪村正和一家意向企业洽谈合作,将不能进入市场的梨子做成梨膏、梨酒等产品,延长梨子的产业链。
“梨花开时游客来,梨树结果时,游客要是也能来就好了。”熊星说,梨花山景区因梨花节逐渐盛名远扬,接下来,石坪村将借助这一旅游资源进一步发展农旅融合,带动更多农户走向致富路。
(文/图 通讯员 吴长飞 周英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