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4-04-11 点击数:2703
重庆商报4月11日讯(记者 侯佳) 在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小微企业大有可为。日前,市中小企业局发布的监测运行快报显示,今年1~2月,我市农副食品加工业加速增长,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9.5%,增速比去年同期上升88.8个百分点。昨日,市中小企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商报记者,我市农副食品加工业中,90%都是中小微企,近3年来保持着平均10%的利润增速,今年头2个月的利润增速更创出3年新高,发展势头持续向好。
速度 微企4年变规上企业
“去年新增了2条流水线和一批高科技设备,今年已开始研发一款新产品进军休闲食品市场。”昨日,李清华神采飞扬地向记者介绍公司的变化。他的公司成立于2010年,当初是一家专门经营“渣海椒”、“盐菜”的农副食品加工微企,2011年营收不过200万元。但最近3年,他的公司飞速发展,从一家小微企业成为一家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科研团队以及销售渠道、年产值超3000万元的规上企业。
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有不少农副食品加工小微企业,已逐步蜕变成规上企业。如何抢占市场,如何打响品牌,以及如何叩开全国以及世界市场大门,已成为李清华等人的目标。
成绩 连续3年保持10%增速
“这样由小变大的企业案列不胜枚举,尤其是去年推出五大功能区域的建设路径后,分布在我市其他区域的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纷纷向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聚集,形成规模效应。”市农产品加工协会副秘书长史克荣介绍,比如奉节县政府去年就以补贴形式,帮助企业建起了大量冻库。
“企业自身的觉醒,也是该行业利润增速快的主因。”市中小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对食品的粗、精加工,可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企业带来丰厚回报。“最近3年更是引起创业热潮,不少企业对自身也提出了更多诉求,如加强管理、技术更新换代、打造品牌、多渠道营销等。”该人士表示,在这样的势头下,我市农副食品加工业连续创出佳绩,近3年来一直保持着平均10%的利润增速,今年1~2月的利润增速比去年同期上升88.8个百分点,成为近3年来新高。
机会 掘金产业链也有收获
农副食品加工业准入门槛较低,且作为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适合创业者进入和小微企业发展,但也应注意发展方向。史克荣介绍,首先要对行业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农副食品加工业已向风味型、便捷型、营养型、功能型发展,创业者可从方向上寻找路径。其次,要结合五大功能区域布局和自身优势,选好项目。最后,创业者最好能自主研发新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避免与该区域其他产品形成同质化竞争。
另外,市中小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直接进入农副产品加工,小微企业可将眼光投到相关产业链上,做好“卖水人”一样回报颇丰。据了解,此前已有部分微企专门做农副食品加工企业的物流和品牌推广,也迎来快速成长。
建议
提高机械化
智能化程度
农副食品通过粗、精加工为企业主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但目前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史克荣介绍,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大部分都集中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离市区较为偏远,如何招募员工,已成为企业头等大事。史克荣建议,企业可逐步引进机械化、智能的设备,减少普工用工需求的同时,也可为企业降低成本。
李清华对此深以为然,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企业去年引进了2条生产线,可替代10名工人的用工成本,每个工人的月工资为2500元,每年节省开支30万元,而引进2条生产线的成本也不过20万元,一年就能收回成本。
“高科技人才、专家引进难的问题更需要解决。”李清华建议,可将研发项目外包给相关机构或个人,企业提供原材料供其研究开发新品,可实现在主城区域研发、在区县生产中心生产的模式。史克荣也表示,将以协会为桥梁,顺利让企业实现与高校的产学研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