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5-11-05 点击数:4581
据重庆日报11月5日讯:近年来,武隆县立足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功能定位,按照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生态建设更加完备、生态保护更加严格、生态制度更加完善、生态文化更加普及、生态产业更加发达“六个更加”的总体要求,集聚一切要素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相继成功创建重庆市山水园林城市、重庆市森林城市、国家级5A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荣获全国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向加快建成国际知名旅游胜地迈出了坚实步伐。
1、保护优先 严守生态红线
据了解,武隆全境现有可开发的自然景观达200余处。碧水青山是武隆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也是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基础和前提。
“始终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生态环境,严守‘五个绝不能’底线,实施最严格的考核制度,将生态建设与保护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武隆县委书记何平说,“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41万武隆人民的共同愿望、共同责任和共同行动,齐心协力保护好武隆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鸟一兽。”
2014年底,武隆县委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划定了全县耕地、林地、绿地等8条生态红线,其中高标准划定了5条林业生态红线,即到2020年,林业用地保有量不低于330万亩,森林保有量不低于280万亩,森林覆盖率不低于65%,活立木总蓄积不低于1260万立方米。这意味着现有森林资源必须一分一毫不少,部分指标还要通过努力增长才能达成。
为严守林业生态红线,武隆县强化了一系列举措。
针对如何强化林地分级管制,2013年,武隆县编制完成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规定各类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每年不得超过200公顷,并综合生态区位、林地生产力等因素将林地划分为4个保护等级:一级保护林地,全面封山禁伐,禁止生产性经营活动,禁止改变林地用途;二级保护林地,实施局部封禁,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屏障为主;三级保护林地,以集约经营、定向培育森林为主;四级保护林地,推行农林复合经营,最大限度挖掘林地生产力。
同时,为了控制商业采伐,减少森林消耗,武隆县将110多家木材加工厂大幅削减至9家,并提升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审批力度,防止随意发放采伐证,一次性采伐10立方米以下,由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审批;一次性采伐10立方米以上、200立方米以下,由县政府分管负责人审批;一次性采伐200立方米以上,由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审批。
在此基础上,强化林业违法惩处也显得至关重要,武隆县实施延伸基层执法网络体系,全面委托26个乡镇林业站和2个国有林场开展行政执法,并与森林公安、执法大队、木材检查站、森防站、种苗站各司其职、协作联动,对林区治安常年保持高压态势。今年前3季度,全县查处涉林刑事案件5件、行政案件31件,与往年同期平均刑事案件20件、行政案件150件相比,发案数量大幅下降。
此外,武隆县还常年聘请400余名护林员加强全县332万亩天然林管护,每年支付管护工资280余万元,直补林农生态效益资金2328万元。率先制定出台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落实保护管理责任,今年又新投入100万元开展挂牌保护工作。
2、修复并重 优化生态空间
如今,走在武隆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这里和景区并无二致,处处青山绿水、修竹成荫,如此生态屏障,早已让山水间的武隆县城全域自成风景。
近年来,武隆县率先提出“全境公园”、“全域景区”的理念。围绕这一高要求,全县大兴国土绿化,全面推进对荒山荒坡、江河沿岸、城镇周边、公路沿线、生态脆弱区等区域的生态治理与修复,一大批绿色骨架、绿色屏障应运而生,不仅大幅提升了全县生态环境质量,也进一步优化了国土生态空间。
据最新普查数据显示,武隆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32万亩,森林面积256.5万亩,活立木蓄积1084万立方米,野生植物2048种,陆生野生动物371种,建有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有林场2个、乡办林场13个,森林覆盖率达到60.1%,居全市第3位、渝东南第1位。
据武隆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十一五”末时,武隆林地面积还不到300万亩,森林蓄积仅有7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仅为47%,排全市第11位。森林资源实现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近几年持续不断的生态建设与保护。
到过武隆的人都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在通往仙女山、天生三桥、《印象武隆》剧场等著名景区的公路两旁,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被命名为重庆首批“森林通道”的武仙路。而数年前,这还是一条杂草荒芜、景观单一的普通公路。
2015年,武隆县又全面启动了旅游提档升级工程。按照规划,将对所有重点景区实施林相改造,对所有旅游通道实施绿化升级。“我们今年投入了200万元,对县城到仙女山沿途的绿化进行了升级改造,搭配栽植樱花、三角梅、杜鹃等观花观叶树,今后还将逐步升级其他通道绿化,全面提升旅游景观品质。”武隆县林业局造林绿化科负责人说。
而在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另一项景区林相改造工程正在实施。上半年启动了仙女山高海拔树种试验,引种栽植了樱花、白玉兰、紫玉兰等26个高山树种,试验完成后将选择优良适宜树种推广栽植,逐年改换杉木纯林,确保仙女山旅游持续发展。
3、永续利用 释放生态效益
生态文明建设造就了碧水青山,碧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武隆县在探索生态旅游中找到了答案。多年前,仙女山还是一个依靠伐木为生的国有林场。近年来,仙女山率先转型发展森林旅游,通过变革体制、筑巢引凤等手段,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年接待游客148万人、旅游直接收入2亿多元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5A旅游景区,先后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森林公园”、“中国最美森林旅游景区”、“中国森林氧吧”等殊荣。
如今,靠青山绿水“吃旅游饭”的武隆,深谙生态产业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武隆县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建成特色林果基地15万亩、木本药材基地12万亩、竹笋基地10万亩,猪腰枣、仙女红茶叶、火炉脆桃、大溪河蜜梨、欢心甜柿、高山竹笋等特色森林食品成为农村致富的新产业。以采摘体验、避暑纳凉为依托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森林人家、农家乐达到1300家,2014年接待游客达300万人次。
“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在何平看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近年来,武隆将生态文化充分融入旅游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率先承办了重庆市第一届市级、第一届国家级森林旅游节,连续承办了13届“中国重庆武隆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将武隆山水成功植入《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4》等国际大片和《爸爸去哪儿Ⅱ》、《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奇异武隆》、《走进魅力武隆》、《武隆巨坑》等国内知名文化节目,成功打造了中国西部第一部反映喀斯特山水和巴渝文化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武隆》。此外,每年还定期举办“露营音乐节”、“乡村旅游节”、“民歌赛”、“桃花节”、“菜花节”、“摸鱼节”等文化节庆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生态旅游内涵。
2014年,武隆县接待游客达1908万人次,森林旅游业增加值近50亿元,成为该县名符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2015年10月,在刚刚举办的2015年中国森林旅游节开幕式上,武隆县与浙江省温州市等9个单位成为首批“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