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6-05-15 点击数:3115
据重庆日报5月15日讯:44岁的李崇武是云阳县水口镇老林村村民,也是老林村电商综合服务点的负责人。每天,他都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乡亲们在网上代销、代购商品。
“以前我是一个电脑盲,不过现在我已经成了我们村的网购达人。”近日下午,李崇武一边忙着把一个个鸡蛋装进纸箱里,一边开玩笑地说。在他身后,摆放着两大筐村民送来委托销售的鸡蛋和鸭蛋。这些蛋经过包装后,将通过老林村电商综合服务点开设的“荷香水口网上商城”淘宝店卖出去。
这只是我市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农村电商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生力量。
农村电商发展迅猛
老林村电商综合服务点自去年9月正式运行以来,已帮助300多户村民在网上做成了2500多单生意,总销售额达到4万多元。部分村民月均网上销售收入近500元。
尽管交易量还很小,但李崇武觉得,过去村民肩挑背扛农产品去镇上卖的日子,正在电商的影响下悄然发生着改变——动动鼠标,农产品就能卖到全国各地。“相信再过一年时间,将会有巨大的变化,村民的生活将更滋润。”
与老林村村民刚开始尝试网络销售不同,今年42岁的万州区响水镇居民覃家福已触网经商近两年,目前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2013年年底,祖辈都是篾匠的覃家福结束农民工生涯,回乡建立了甑子加工厂,但市场规模迟迟做不大。2014年10月,他在网上开设了家专卖甑子、蒸笼的淘宝店。凭借在政府部门举办的电子商务培训班上学到的知识,他利用线下客户、朋友圈及一系列促销手段拓展市场,三四个月就见到效果。2015年他共在网上卖出了10多万套甑子、蒸笼,销售额达到250万余元。今年以来,覃家福的生意更是红火,前4个月销售额就达到180万元。
覃家福感慨,电商让他创业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也会给他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记者了解到,仅今年一季度,秀山县脐橙、莲藕、紫薯和百合等农特产品的网络销售额,达到1.2亿元,两万余户农户因此实现增收。在奉节县,自去年以来全县农特产品网络销售额累计超过1.7亿元,带动3.5万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在云阳县云安镇,2000余亩“云安雪梨”通过网上销售,去年为当地村民带来户均增收2.8万元的可观收益。
据市商委统计,2015年以来,全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目前,全市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过110家,涉农网商超过两万户。去年全市农特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27亿元。
以示范县带动全市农村电商发展
去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商务部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部署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市委、市政府也强调,要突出抓好农村电子商务。
然而,面对一个个偏远的乡村、几乎不知电商为何物的农村居民,想要开发农村电商这块“处女地”并非易事。
困难之下,我市农村电商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这样的思路——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为切入点,借助电商巨头之力,带动各区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
市商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2015年,秀山、酉阳和云阳等8个县,被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我市还先后与苏宁云商、阿里巴巴和京东等电商巨头,就共同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渠道及服务站点建设、人才培训和产品供应等方面展开合作。
一年来,各示范县通过构建服务平台、打造物流配送中心、培训人才及与电商巨头合作等方式,千方百计推动农村电商发展。
以云阳县为例,该县利用闲置办公楼,建成了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互联网产业创业孵化园,为入园企业提供孵化、培训及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同时,还与淘宝合作打造了一个主营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平台——淘宝特色中国·云阳馆。目前,该平台已培育了不二电商、掌上云阳等30多个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
此外,云阳县还采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打造了渝东北快递物流分拨中心和电商物流集配中心,探索定点、定时、定线,统一运价、统一服务费、统一配送、统一补贴标准的“三定四统”的配送模式。以此为基础,建成了41个乡镇电商综合服务站、215个村级电商综合服务点。村民可将农产品送至服务点代卖,也可在服务点领取从网上购买的东西。
在秀山县,政府部门则引进了专业电商导师团队,采取“培训+孵化+培育”的模式培训农村电商人才。目前,已培养了电商精英500余名、“淘宝客”1000余名。依托这些人才,秀山县已在乡村建立了125家武陵生活馆(该县一家本土电商平台)、50家淘宝服务站,农村电商网络已基本形成。
物流瓶颈亟待突破
按照计划,在前期少数区县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我市启动了在所有区县全面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工作,力争到2020年底,全面建成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全市农村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00亿元。
“眼下,我市农村电子商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物流配送瓶颈。”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廖成林认为,这一瓶颈打不破,农村电商市场就不可能真正被激活。
这道瓶颈首先体现为“农产品出村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进村最后一公里”配送难。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快递网点的乡镇覆盖率仅为48%,还有一半左右的乡镇不通快递。这种现象,在我市农村地区也很突出——据廖成林调查,目前在我市,大多数物流公司、快递公司及邮政公司只到乡镇,绝大多数乡村都未涉足。
物流不畅,农产品自然就难卖出去。在江津区四面山镇养殖高山生态冷水鱼的罗小玲对此深有体会——由于镇上没有快递公司,她在网上接到订单后,只能自己先包装好运送到江津城区,再找快递公司投运。这样一来,既耽搁时间,也影响销量。
很多快递公司不愿涉足乡村快递领域,源于成本太高。据业内人士测算,从村到大城市的物流成本,至少比从县到大城市的物流成本高出一倍,有的甚至可达三四倍。一些便宜的农产品,其本身价值,可能还不如物流成本高。比如在秀山,从乡镇到重庆主城的快递,物流成本可高达10元每公斤,到了村一级,还会高出两三元。
如何才能打破物流瓶颈?廖成林建议,政府部门可用政策鼓励社会资本组建区域投递公司。这种公司成立后,可招用区域投递员,专门负责某几个乡村的快递上门揽收、投递业务。而快递公司则可共用区域投递员,按照投递量支付其报酬。如此,既可解决农村电商“最初、最后一公里”难题,也能够以集中配送方式,为各快递公司摊薄成本。
在廖成林看来,只有投递到每户村民家中,给村民带来最大方便,才能彻底解决农村电商“最初、最后一公里”难题。而目前,云阳县等地组建的快递物流分拨中心和电商物流集配中心,只能触及到村级服务点。很多偏远山村的农民要在网上卖农产品,还得走很远的路到村级服务点才行。
市商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市将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加强快递、物流资源整合,建设电子商务物流仓储中心等方式,让物流网络延生到更多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