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7-04-06 点击数:11040
重庆日报4月6日报道:让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实现稳定增长,是涪陵区2017年的工作重心。年初,涪陵区提出2017年经济增长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零总额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主要节能减排指标达到市上约束性要求。
如何保证这一经济稳定增长目标的完成?涪陵区区委书记李洪义的答案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能,通过创新驱动来引领全区的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1、用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保证经济增长目标完成的重要保障。2017年,涪陵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创新驱动来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并制订了6项具体的措施:
——全面落实“创新发展35条”政策措施。新建市级以上技术创新研发平台5个以上,打造页岩气产业技术研究院、太极中医药研究院两个新型高端研发平台。力争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增长18%,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25%。
——以新城区为创新主战场。依托金渠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加速打造涪陵科技创新中心,力争涪陵工业园区成功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太极集团、华晨鑫源等重点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力争新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发机构8家以上,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户,高新技术产品50个,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0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专利产品产值分别增长25%、20%、20%。加大“双创”力度,新建众创空间3家以上,培育中小微企业1100户。
——发展“互联网+”,培育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加强品牌建设,力争新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重庆著名商标3件、重庆名牌和知名产品6件。
——以人才促进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加快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力争全年新增各类人才6000人以上。
2、把实体经济发展放到最前面
2017年,涪陵将全面提振实体经济,并把其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之一。
在年初区人代会上,区长种及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要突出政策的导向性,分类施策、扶优扶强,引导企业创新发展、集群发展,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
在提振实体经济的具体举措上,今年,涪陵将围绕化解实体经济“五难”问题,全面落实“企业减负30条”政策和“营改增”扩面等结构性减税政策,清理规范涉企税费、交易、物流、用能等收费,促进企业降本增效。
为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难题,今年,涪陵将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上下功夫,通过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发挥好创兴投资基金、创业种子投资基金、“助保贷”和出口退税、转贷应急资金池作用;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通过股改、上市等方式直接融资;通过有序开展市场化债转股,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提高企业应对风险能力。
3、围绕供给侧改革扩大有效投资
投资拉动经济稳定增长,仍然是涪陵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涪陵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2017年,涪陵在投资拉动上,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来扩大有效投资。在具体的方式上,将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增加有效供给。
——实施70个重点项目,通过加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投资400亿元,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投资370亿元。
——通过把握土地供应节奏和结构,提高商住开发品质,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力争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100亿元。
——对接国家和重庆市产业政策导向和投资重点,加强项目策划和储备,力争有30个项目纳入市级重点项目盘子。
——通过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畅通民间投资渠道,强化股权投资、风险补偿、信用担保等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力争民间投资占比提高到50%以上。
4、以供给侧需要激活经济发展要素
用地、电力、用工等生产要素是稳定经济增长的保障。今年,涪陵区将从强化要素保障入手,确保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
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上,今年,涪陵将从加大土地征收储备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入手,并力争获批各类建设用地指标3平方公里,以确保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保障上,涪陵今年将建成五马500千伏、龙潭220千伏、石沱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推进武陵山天然气管道建设,利用页岩气资源优势,增强地方气网保障能力。
在用工资源的保障上,涪陵将通过引导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并加大定点、定向、订单培训输送力度,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
与此同时,涪陵还建立起区级领导定点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相关部门定点服务企业和项目的制度,为企业和重点项目做好服务,及时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