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7-05-23 点击数:8206
重庆日报5月23日讯:102场演出,狂欢3天,“五·一”节,来自法国、意大利、赤道几内亚、加拿大、中国的10余个知名剧团带来的精彩表演,让20万人涌入南滨路;同样是在5月,重庆蓝城市生活节在南滨路开幕,在为期39天的“蓝色狂潮”中,将有超过15位艺术家,300多幅艺术作品,10000多张蓝色照片集聚现场;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在南滨路开幕,来自全球226位艺术家带领了上千件摄像摄影作品,吸引近万人观展……半个月的时间里,南滨路上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来自南岸区文化委的统计,这些文化活动,共有来自全球8个国家,1000多名著名艺术家,打造了近200场精彩演出,受益群众约30万人,带动文化消费近5000万元左右。
这个5月见证了文化产业在南滨路生根发芽,到如今结出第一捧“果实”,文化产业为南滨路带来了巨大的人流和资金流的同时,也让南滨路的传统业态焕发了新生。
南滨思变
“这捧‘果实’中,最耀眼的一颗一定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这块金字招牌。”南岸区相关负责人说,“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却是经历了产业升级的‘阵痛’。”
转型升级意味着,南滨路必须放弃已经取得的成绩。
从建成之日起,南滨路就从不缺少过荣耀和金字招牌。南滨路修建于1998年,建成后就获得了“重庆外滩”之称,之后的岁月里,南滨路先后荣获国家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中华烹饪协会命名的“中华美食街”等一系列金字招牌。那时起,吃在南滨,重庆餐饮第一街的美誉就与南滨路牢牢地捆在了一起。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餐饮第一街”的美誉反倒给南滨路带来了不少烦恼。
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对于一个存在了18年的经济体来说,一点也不是危言耸听,如同沿海制造业一夜之间的凋零,这样的事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杨晓兵在南滨路经营着一家茶室,“大概是3年前,南滨路第一大道的几家餐饮店退市,比如原来的七娃子大排档被川崎摩托取代,劲力酒店也离开了南滨路。”杨晓兵说,“那时候真实的感受是‘南滨路’不行了。”
“形态”还是“业态”?摆在南滨路面前的选择题,不夸张地说,对错关乎存亡。“形态是为业态服务的!”南滨路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业态”成了正确答案,那么怎样的业态才适合南滨路的发展?
大浪淘沙始见金,终将被人们记住的只有文化。重拾文化因子,用文化来引领业态的转型升级,打造亲水型综合消费体,便成为南滨路的不二出路。
于是,杜莎夫人蜡像馆、施光南大剧院、长江当代美术馆、精典书店、原美术馆、国际马戏城、303话剧社、故宫学院重庆分院……一个个重磅文化产业项目、活动纷纷选择了南滨路,以文化为主要业态的南滨路再次得到了投资人的认可。
据南岸区文化委统计,近年来,有近170多个文化产业企业落户南滨路,也是从那时起,南岸区找到了南滨路产业转型的方向——提升文化软实力,开启了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征程。
“今年3月,南岸区作为重庆市唯一代表,以西南地区评分第一的评审成绩,顺利通过文化部专家评审,拿到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创建资格!”南岸区相关负责人说。
文化向南
重庆文化名人、精典书店创始人杨一说,重庆正在形成“文化向南”现象。
在南滨路的吸附带动下,文化项目、文化名人、文化活动越来越向南岸区集中。
随着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开街,故宫学院重庆分院、国家文保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陆续落户南岸区,“文化向南”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如何整合文化资源,打好文化产业牌,是南岸区需面对的下一个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专家认为,南岸区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演艺娱乐、文化博览交易、主题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数字内容、文化生产性服务业六大产业必不可少,因为这些产业可“充分发挥南岸区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强化文化发展的辐射和服务能力”。
经过相关部门多次讨论研究,南滨路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文化主题被定位为开放与创新,这既是时代的主旋律,也符合南滨路开埠文化、历史文化丰富的特点。
南滨路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创新创业发展和刺激消费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这理应成为南岸区新时期的发展方向。“就如巴黎左岸等著名城市功能区一样,南滨路也应成为南岸区甚至重庆向世界展示文化魅力的窗口。”
文化产业还对南滨路的传统业态带来了焕发新生的机遇。“虽然南滨路的产业转型正在进行,但是南滨路餐饮业、商业并没有因此而消亡,文化产业也将为这些传统业态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南滨路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文化产业给城市带来的第一利好,就是人气。”南岸区相关负责人说,据了解,目前南滨路已经形成了以施光南大剧院、303话剧社、国际马戏城,集高雅艺术与群众娱乐为一体的演艺产业链,据保守估计,每年集聚近50万人参与其中。
另外一方面,文化产业还将为南岸带来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施光南大剧院自建成营业以来,已举办各类艺术演出81场次,关牧村、盛中国等知名艺术家亲自到场表演,年营业收入达1600余万元;以303话剧社为核心打造南滨路小剧场集群,至今在南岸区已演出220余场,现场观众超过3.7万人次,加上艺术培训展演,全年收入预计近1000万元。
有了人流和资金流,南滨路的传统业态也将得到发展的“土壤”。
“文化+”的附加值
实际上,南滨路只是南岸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文化”已经成为传统业态寻求新增长值的重要手段。
“文、体、商、旅”联动发展已经成为了南岸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一是“文化+体育”,引导大众文化体育消费。连续6年成功举办重庆国际马拉松赛,并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全程实况直播,目前,该赛事已成为国内马拉松“十佳金牌赛事”和奥运会选拔赛,2016年央视直播收视率为5.740%,收视率位居全国第二,参跑人数累计超过20万人次,拉动文化消费超10亿元。
二是“文化+旅游”,打造文化旅游强区。通过举办南滨路国际啤酒音乐节、亚洲时尚盛典、国际时装周、南山樱花节、江南枇杷节等多个大型文旅节会活动,吸引游客、扩大消费。
三是“文化+商贸”,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以南滨路为点,辐射全区。”南岸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南岸区形成了弹子石文化金融集聚区、南滨路文化旅游休闲集聚区、南坪文化商贸集聚区、南坪西区生产性文化业集聚区等七大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预计到2020年,服务业增速保持10%,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其中,文化产业增速保持15%,增加值达到7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