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7-06-22 点击数:17391
重庆日报6月22日讯:日前,65岁的王石孝带着老伴和儿子夫妇在烈日下的葡萄园里忙碌不停,再过不久,这片绿油油的葡萄架便将硕果累累,迎来八方宾客。在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的发展路子由来已久,除了关公镇西南村的葡萄,还有骡动山村、莲花村、双桥村、骑龙村也分别发展起脆李、柑橘、猕猴桃……
自从种起了葡萄 沿海打工的村民回来了
“前几年,我还在江苏常州当建筑工人,每个月收入不过3000多元。现在回到家发展葡萄种植,全家一年少说收入10多万元。”王石孝42岁的儿子王俊文说。
2012年,王石孝承包2.5亩地开始种植葡萄,2013年的收成让远在沿海的王俊文动了心。以亩产3000斤、每斤8元左右的市场价计算,王石孝全家承包的地仅种植葡萄的收入就有10多万元。“回到家里,收入不降反升,也能照顾父母小孩,谁还愿意留在外地打工呢?”望着满园葡萄架,王俊文乐呵呵地说。
“一村一品”示范强 收入至少翻三番
2008年起,恩阳区关公镇西南村葡萄产量开始走上正路。按照一亩地2000斤计算,以当时2.5-3.5元/斤的价格,亩产在7000多元。尝到甜头的村民开始跃跃欲试,到2009年就发展动员了3社的村民,紧接着2社的村民也闻风而动。
“我们这个地方天旱缺水,栽种秧苗并不适宜,但由于浅丘地形和阳光、土壤的优势,发展葡萄种植却格外适宜。”村民曹波介绍,瞄准葡萄产业后,随着规模的逐年扩大,他们开始引入来自四川省和成都市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实地指导。目前,西南村的葡萄由于具备甜度纯而高、果肉Q弹等特点,市场价已连续3年保持在8元左右。去年,全村已实现产值150万公斤,产值逾2000万元。除了吸引成渝两地的消费者,还远销广东等沿海地带。
新居围绕产业建 产业围着新居转
“第一个‘吃螃蟹’的村,对其他村的示范带动效应很强。”关公镇镇长苟中说,近年来,随着西南村葡萄产业发展壮大,骡动山村、莲花村、双桥村、骑龙村也分别发展起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脆李、柑橘、猕猴桃……
苟中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关公镇抓住脱贫攻坚的机遇,在“整村一品”的现状下,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专门公司,从农资、农技、农机到品牌、营销、渠道、仓储、配送等一条龙服务。
“我们的一个理念就是‘新居围绕产业建, 产业围着新居转’。”巴中市恩阳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全区特色农业发展,政府在积极引导的同时,也围绕道路、水利设施等瓶颈加大投入,破除障碍。
近年来,距离巴中市区40分钟车程的西南村每到8月至10月,就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参加采摘节。节会期间,家家户户的新农居也正好“搭车”发展旅游业,实现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2016年,巴中市已建成特色产业基地258.9万亩(核桃116.9万亩、茶叶72万亩、巴药70万亩),年出栏畜禽1556万头(生猪352万头、肉牛22万头、肉羊82万只、家禽1100万只),配套建设高标准农田109万亩、农村生产道路2988公里、农渠543公里,整治山坪塘2114座、新建蓄水池2577口,建成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55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场911家(部省级示范场26家)、林下种养业基地6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