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资讯

渝商资讯

Yushang Information
巴南 高成长性企业缘何扎堆落户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7-08-29 点击数:25106

 

 重庆日报8月29日讯:偏远地区的居民通过区域医疗(远程)诊断平台享受到大医院优质诊疗资源,糖尿病药胰岛素注射有望从1天3次减少至3天1次,全球领先的第8.6代液晶面板项目投产……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如今在巴南区落地开花。

    今年上半年,巴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3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连续5个季度“领跑主城”,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近百亿元。

    身为传统工业强区的巴南区是如何成就这份亮丽的“成绩单”的?

    记者在巴南区实地采访中了解到,这是该区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结果。该区近年来加大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和人才培育引进力度,用实实在在的措施吸引了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入驻,有力促进全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包括被视为国内智慧医疗建设先行者的中迪医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科金渝光电,荣获全市首家“瞪羚企业”称号的重庆汉嘉电气有限公司,以及成立3年销售收入从500万元增长到1亿元的重庆理工清研凌创测控科技有限公司等纷纷落户巴南,并迅速成长壮大。

    生物医药产业异军突起

    家住潼南区古溪镇的85岁周大爷患有慢性病,常常得去医院,一旦需要拍胸片,以前只能去区人民医院。自从古溪中心卫生院今年加入区域医疗(远程)诊断平台后,周大爷能够就近拍片并及时拿到检查结果,免却了舟车劳顿之苦,又享受到了更好的诊疗资源,老人对此十分满意。老人不知道的是,开发建设这个区域医疗诊断平台的,就是巴南区中迪医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走进中迪公司的产品展示大厅,远程医疗数据不断在显示屏上闪烁更新。公司副总经理杨策介绍,分级诊疗制度是国家战略,中迪瞄准这一发展机遇,围绕医学影像、医疗诊断信息化进行技术研发,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智慧医疗、区域移动医疗影像会诊等建设的先行者,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和核心技术,去年成功在新三板上市。他们承建的重庆市区域医疗影像会诊平台及多个区县医疗诊断平台,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提供了极大方便。 

    目前中迪医疗承建及在建的区域医疗诊断平台有18个,均通过国家卫计委验收,将覆盖全市3000万人口,力争2019年推广到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

    从初创公司时几个人发展到2016年新三板上市、成为国际DICOM标准中国委员会委员,中迪医疗用了7年。杨策坦言,企业能够迅速成长壮大,离不开巴南区的大力支持,除了政策和财税扶持,区里还利用工业发展资金支持公司发展,真是雪中送炭。

    他表示,公司下一步目标是成为“中国领先的医疗诊断平台和大数据服务商”。在区政府的支持下,“中迪医疗健康产业中心”今年将入驻巴南区职教城云教育产业园,办公面积达到3000多平方米,未来业务将涵盖远程诊断平台营运管理、健康医疗大数据、医养结合等多个方面,预计建成后未来5年产值将达10亿元以上,带动30亿元的相关产业发展。

    中迪医疗的发展壮大,只是巴南区推动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持续提升创新能力的缩影。

    巴南区副区长宋葵介绍,围绕打造全市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全区依托智睿生物、植恩药业、柳江医药等龙头企业,以现代生物制药技术开发为先导,加快培育生物制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医药产业。今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产值400亿元,建成国内领先的高端医药产业园区。

    引进人才 助力“瞪羚企业”诞生

    工商业界通常将高成长中小企业形象地称为“瞪羚企业”。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越多,表明这一地区的创新活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

    前不久,市科委公布了“2017年首批重庆市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名单”,落户巴南区数码产业园的重庆汉嘉电气有限公司荣获全市首家“瞪羚企业”称号。

    3年内毛利润从7%提高到30%,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55%,2016年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底正式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汉嘉电气为何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采访中,汉嘉电气董事长王军坦承,公司能够成为高科技成长性企业,关键在于采取了先进的产学研创新平台合作模式,并引入巴南区政府产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通过“创新+资本”双轮驱动,“瞪羚企业”得以诞生。

    “我们几个创始人都是从事电气销售的,2003年企业刚成立时,也迷茫过一段时间。”汉嘉电气总经理邱添说,汉嘉电气是从事成套电力设备制造的企业,面对已相对饱和成熟、竞争激烈的市场,怎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013年,巴南区数码产业园给汉嘉电气发来了“招贤令”,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这家企业体量小,但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7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相信给予助力就会迅速发展壮大。”今年6月,巴南区产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又注资600万参股汉嘉股份。

    汉嘉电气确实没有让人失望——入驻园区后,公司创立了从市场到实验室的研发机制,先后对多个高低电压核心产品进行生产工艺和技术改进,2016年公司共获得8项实用新型专利认证,2017年已申请3项发明专利及30项实用新型专利,还取得了西门子、ABB等国际知名企业的供货商资格。

    汉嘉电气快速发展的奥秘就是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在巴南区高科技人才政策支持下,汉嘉电气行业专家和研发人员实施股权激励,引进包括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国家电网特级专家、中国电力科学院充电桩标准制定专家等成为公司资深技术顾问。

    邱添举了一个例子,公司去年开发的智能电网设备和智能充电桩,就是依托国网专家对接行业新标准,会同重庆电力科学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合作研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符合最新国标要求的交、直流充电桩产品。这也是重庆首台首套符合最新国标的充电桩产品,代表中国西南地区参与并通过了2017年行业新型互联互通测试。

    王军表示,未来3年,公司将保证年产值增速不低于20%,并建立一座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一座博士后工作站,完成不少于5项电力行业重庆首台首套产品研发及投产。”

    巴南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杨红军介绍,巴南区过去在吸引高水平创新人才方面不具备优势,近年来,全区坚持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以高新产业、优惠政策、宜居的环境吸引科技领军人才。区里建设了中国西部人才产业园和职教新城,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并出台“双创28条”“菁英计划25条”等若干政策措施,每年设立不少于一千万元的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力争到2020年,实现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领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大幅增长,科技活动人员占企业从业人数比例达到20%以上。

    转型升级 促进高科技产业聚集

    走进美利信现代工业园的美利信压铸生产厂房,完全颠覆了我们过去对铸造行业“黑粗乱”的印象。宽大通敞,涂着灰绿相间地板漆的地面一尘不染,没有噪音,没有粉尘,只有少量的工人在操作设备。

    美利信总经理余亚军介绍,这个工业园是今年5月才建成投产的,总投资10多亿元,完全参照“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理念建设,引进全套进口的高端制造设备,如智能化压铸岛、高精度加工中心、全自动喷粉线精密质量检测系统。余亚军说,能建成这个工业园全靠巴南区的大力支持。原来美利信2001年就落户巴南,一直在一个老旧厂房生产,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和产品升级,公司急需扩建,但最初定的地方位置比较偏远,他不是很满意。区政府闻讯后积极做工作,把过去预留给一家大企业的交通便利的地块调剂给了美利信,这才顺利建成了这个在全国同行业中也是最大最先进的绿色智能、精益数字化、高端制造厂房。

    目前美利信为长安福特、上汽通用、华为、爱立信等企业配套,生产汽车发动机缸体、变速箱机壳、通讯基站等。具有年产5万吨大型、复杂、高精度压铸产品的能力,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利润1.2亿元,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4.74亿元,利润5000万元。余亚军充满信心地说,美利信现代工业园全部达产后将实现产值20亿元,解决就业2000人。

    美利信之所以在压铸市场形势低迷的情况下,能保持良好经营绩效,靠的就是走科技化、高端化路线,在高真空压铸、高导热材料、嵌件压铸、基站散热等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公司共有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59项,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跨入全国压铸行业十强。

    类似美利信这样转型升级的高科技制造企业在巴南区不断涌现,并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例如以惠科金渝光电第8.6代液晶面板项目为龙头,吸引近20家整机企业或配套企业入驻巴南经济园区界石组团,逐步形成了从玻璃基板、液晶面板、IC绑定、液晶显示模组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初步构建起500亿级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今年2月,重庆先进光电显示技术研究院也在巴南经济园区界石数码产业园挂牌成立。

    宗申集团与航天十一院合作,开发了全国领先的无人机发动机技术,长安铃木等9家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计划,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达71%。

    杨红军介绍,围绕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巴南区通过产业技术政策和普惠性激励方式,采取全面支持和重点培育相结合的举措,大力培育引进以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为核心的科技型企业,近年来,该区园区产业基金向高成长企业投资累计超过10亿元。今年巴南区确定了首批50家转型升级重点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区里每年将投入发展专项资金3.8亿元,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争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3.5%,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不低于40%。到2020年,全区要引进培育科技企业960家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均达到800亿元以上的目标。

    整合资源 打造创新孵化生态圈

    从最初重庆理工大学学生的一个“云打印”课题,到拥有10亿元市场估值,这需要多长时间?重庆颇闰科技有限公司给出的答案是:3年半。

    2012年,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王元从校内颇为火爆的打印店里发现商机——如果能开发出一种24小时“随时打印、随地打印”的自助打印终端,应该很有市场前景。

    随后,王元带领11人开发团队在学校实验室进行了“云打印”自助系统初研,并在第二年注册成立微企重庆颇闰科技有限公司,对成果进行市场化运作。然而,进行成果转化和市场化运作并不容易。2015年团队遭遇了资金难题,最困难时只剩下4个人。

    关键时刻,重庆理工大学极速超越创客空间伸出了“橄榄枝”。这是一家由重庆理工大学、巴南区政府协同企业,并联合清研资本天使基金,以政产学研金相结合模式建设的国家级众创空间,为入驻企业提供从种子、中试孵化到规模化生产的一条龙孵化服务。

    进入极速超越创客空间后,颇闰科技开始迅速“进化”。

    “2016年6月,我们得到了清研资本的第一笔资金投入。首次融资147万元,解了燃眉之急。”王元表示,除资金支持外,创客空间还在商业模式、公司运作、人员管理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了许多辅导。

    截至2016年底,王元团队由4人发展到102人,共获得了6项国家专利和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目前公司融资超过3000万元,打印自助系统进入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200多所高校,今年预计将生产6000台云打印自助服务设备,市场估值达到10亿元。

    在极速超越创客空间,颇闰科技并非一枝独秀的孵化成果。据创客空间总经理郭永介绍,2014年在此创立的重庆理工清研凌创测控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试验检测技术研究,2014年到2016年间,通过为客户提供高技术含量的试验与检测一体化解决方案,销售收入从500万元增长到1亿元,2016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据了解,目前巴南区共建成9个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总面积达到2万余平方米,为入驻的近300家企业打造出良好的创新孵化生态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