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资讯

渝商资讯

Yushang Information
重庆黔江开启工业强区建设新征程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7-12-01 点击数:6063

  

   重庆日报12月1日讯: 重庆黔江开启工业强区建设新征程。

A 建设中国第四大、全球第五大玻纤粗纱新材料生产基地

    11月24日,黔江正阳工业园区材料产业园内,40万吨高性能ECR玻璃纤维基地S01生产线正式点火投产,标志着黔江区新材料产业迈出了新步伐。

    玻纤项目点火投产对黔江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建设“工业强区”意义重大,是黔江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在黔江大地上的具体行动。

    “玻纤项目是黔江最大的工业项目,也是全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黔江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材料产业是全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黔江将依托正阳工业园区材料产业园这个平台,围绕玻纤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完整玻纤材料产业链,为黔江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高性能玻纤产品广泛使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制造、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石油化工、石油、污水管道、建筑模板、物流托盘和风力发电等多种行业,市场前景看好。活动现场,来自美国玻纤行业的专家PauL韦认为,从每立方米强度价格、每立方米强度能耗的水平看,玻纤仅有钢的40%、铝的10%,替代钢、铝、木材、PVC等传统材料优势明显,发展空间巨大,市场预测到2025年新材料领域持有3万亿元的潜在市场。

    “这是我们在黔江投资的第四个项目。发展玻纤一方面符合国家、重庆市的产业政策,市场潜力巨大;一方面是看重黔江重商、亲商、爱商、富商的投资环境。”项目业主、三磊集团公司负责人洪忠进表示。

    据了解,黔江玻纤项目于2016年11月开工建设,总投资38亿元,规划建设4条年产10万吨高性能ECR玻璃纤维智能化制造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25亿元,解决2200多人就业,届时黔江将成为中国第四大、全球第五大玻纤粗纱新材料生产基地。

    B 构建“6+1”产业体系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思路决定出路,方向指引未来。

    近年来,黔江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建设“工业强区”作为全区三大重要专项工作之首,依托正阳工业园区打造材料、纺织、环保三大产业园,突破发展清洁能源、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电子信息、时尚消费品等新兴产业,突出发展新材料、轻纺服装、节能环保、卷烟及配套、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及配套六大骨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1+6”支柱产业体系。 

    ——以黔江卷烟分厂、黔龙卷材等企业为核心卷烟及配套产业,前三季度完成产值37.75亿元,同比下降1.9%。卷烟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16.56%下降至当前的11.4%,“一烟独大”的工业格局正在逐步转型。

    ——以蓬江、珍珠兰、尝必乐、三磊田甜等企业为核心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前三季度完成产值47.66亿元,同比增长13.5%。

    ——以京宏源、三磊玻纤、元和利泰等企业为核心的新型材料产业,前三季度完成产值70.68亿元,同比增长33.7%。

    ——以科瑞南海、博望气体、衡生胶囊等企业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前三季度完成产值7.53亿元,同比增长66.2%。

    ——以三峰环保、冠科等企业为核心的节能环保产业,前三季度完成产值35.36亿元,同比增长16.4%。

    ——以双河丝绸、维美地毯、裕达服饰等企业为核心的轻纺服装产业,前三季度完成产值13.94亿元,同比增长47.3%。

    ——以新能源、电子信息、时尚消费品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前三季度完成产值32.98亿元,同比增长82.7%;2016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5.88%,比全市高10.53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12.9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67.4亿元,同比增长7%;主营业务收入176.6亿元、同比增长20.1%,利润总额达到11.9亿元、同比增长24.7%,工业投资占比达25.5%、同比提高6.1个百分点,园区产出强度同比增长34.7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幅明显,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动能明显增强。

    C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招商引资硕果累累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

    苦干1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决战2年实现脱贫摘帽,大干2年成功创建3个4A级景区,濯水景区奋战1年3个月通过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成为全市唯一连续两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的区县……群众安全感指数达到97.6%、脱贫攻坚认可度96.87%、创国卫满意度97.1%……近年来,黔江党风正、政风清、民风淳,干部群众高涨的创业激情、强大的行动能力让来黔江考察的客商青睐有加,良好的发展环境正在成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

    ——2015年12月28日,重庆三磊公司40万吨玻璃纤维项目、黔江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渝东南电商产业微企孵化园正式开园。12月29日,渝东南5万吨冷链物流中心、渝东南工程机械交易市场、渝东南林产品交易市场、武陵山国际商贸城等10个项目集中竣工。

    ——2016年10月15日,环保产业园、天圣中药材加工、黔龙凤凰乐园等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集中开工;清洁能源惠民工程、年产300万件羊绒制品、年产3000万把雨伞雨具等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建成投产。

    ——2017年3月28日,投资6亿元的三磊·吉之汇国际农贸物流城、通威黔江100MWp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等项目集中开工,不到3个月时间就建成并网发电。6月28日,黔江区清华物联网遥感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广东启迪科技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7个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涵盖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建筑建材等多个领域。

    事实上,近年来,黔江区始终把招商引资摆在工业发展的关键位置,组建专门招商机构,抢抓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契机,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扶贫、生态补偿、绿色资源开发等政策优势,黔江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开放口岸优势,黔江机场、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等物流通道优势,地方电力、人力成本等要素优势,结合实际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对重大招商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重点项目纷至沓来,招商引资结出硕果。

    “企业进来了,还要留得住发展好,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企业只跑一次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进行全程代办、协调协办、领办服务。”正阳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办事审批上让企业只跑一次外,园区还实施了基础性、生产性、生活性和行政公共服务工程,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共签约项目54个,协议引资234.4亿元,同比增长17.8%;到位资金116.4亿元,同比增长2%。清华大学启迪科技园、浙江银泰旅游、中和农信、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一大批企业(项目)相继落户黔江,招商引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

    D 合作清华大学启迪科技园 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近年来,创新、开放愈加成为经济发展脉动中的强音,“创新者强、开放者赢”的理念在黔江牢固树立。

    创新驱动需要厚植土壤。黔江区通过与清华物联网遥感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广东启迪科技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开展战略合作,依托黔江启迪科技园,引进清华遥感大数据研究中心来黔江设立分中心,清华未来城镇基础设施研究院设立研究基地或分院等,先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双创园区”打造等创新基础性、关键性领域开展合作,逐步引入企业开展工业、城建、教育、金融、旅游等全方位合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今年以来,全区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98家,建成“生物医药研发中心”、“特色食品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和“民族工艺品公共技术服务中心”三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组建了“肉牛养殖”、“猕猴桃种植”两大产业技术联盟,在创新主体培育的质量和数量上均处于渝东南片区领先地位。

    2017年5月12日,黔江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正阳工业园区京宏源实业有限公司揭牌,诚邀西南大学洁净能源与先进材料研究院的院士科研团队为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研发提供全方位服务。近期,还将与中国工程院向仲怀院士团队合作设立蚕桑院士工作站,为黔江蚕桑、茧丝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助推纺织产业园转型升级。

    通过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黔江企业自身研发能力和科研实力普遍增强,今年以来专利申请量达到158件,专利授权91件,新增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6个,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同时,随着黔江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即将开关、开检,加上已建成的武陵山机场、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黔恩高速公路和在建的石黔高速公路、黔张常铁路等物流通道,黔江开放型经济呈现蓬勃发展局面。

    目前,全区外贸主体企业已发展到67家,出口产品包括黔江鸡杂面、高山娃娃菜、猕猴桃、中药材等特色农副产品,青蒿素、药用百合等生物医药制品,白蚕丝、服装等纺织服装产品,机电、摩托车配件等优质工业用品,主要销往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40万吨高性能ECR玻璃纤维中的10万吨将定点销往美国。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新时代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黔江区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贯彻市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大力发展绿色工业,矢志不渝推进“工业强区”,加速创建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力争2021年工业总产值跨上500亿元台阶,建成渝东南工业核心集聚区和产业聚集中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