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资讯

渝商资讯

Yushang Information
重庆市3年将建设5万亩规模化优质蚕桑基地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8-07-31 点击数:6423

  

   重庆日报7月31日讯:桑蚕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态产业、扶贫产业、民生产业,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道路上具有广阔的潜力和空间。一直以来,重庆蚕桑产业发展总体健康平稳,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生产经营组织模式落后、生产规模小、科技创新不足等。如何促进蚕桑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日前,市商务委制定了《重庆市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提出2018年-2020年全市要推进茧丝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巩固、辐射、带动5万亩规模化优质蚕桑基地,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蚕茧产量占全市10%以上,从而提升我市茧丝绸产品质量、产出效益和产业国际竞争力。

  助力蚕桑业实现新突破

  家住黔江区蓬东乡麻田村的周适合是一名建卡贫困户,多年外出务工的他,2010年在村干部动员下,返乡发展蚕桑。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周适合先转包了原有2个养蚕大户的60亩桑园,养了80张蚕,当年便产茧62担,收入7万多元。“1年养蚕的收入相当于在外务工3年,在家还能赡养父母、照顾孩子。”于是,周适合决心扩大桑园种植面积,一心发展蚕桑。

  通过流转土地,目前周适合已有桑园150亩。2016年,他还投资了10余万元新建养蚕大棚900平方米和1个小蚕共育室。2017年,周适合共育小蚕320张,养大蚕195张,产茧156担,实现养蚕收入31万元。

  在黔江,像周适合这样的蚕农不在少数。据统计,该区目前养蚕农户总数达到19791户,占农业户总数的21.2%;全年蚕农售茧收入达1.56亿元,养蚕农户户平养蚕收入7882元。2017年,该区441户贫困户养蚕总收入737.7万元,户均收入16727.2元,人均增收4090.6元。

  黔江的蚕桑业是重庆蚕桑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市已形成以黔江、涪陵、云阳、奉节、武隆、合川、巫溪、江津等蚕桑生产重点区县,以涪陵珍溪、黔江太极、合川官渡等骨干乡镇为代表的优质蚕茧生产带和都市休闲观光蚕业示范圈,共发展蚕业企业95个、合作社118个、家庭农场94个,现有养蚕农户9.5万户。

  为提升蚕业经济效益,我市一方面普及桑园的套种套养,全市桑园套种面积达31.7万亩、套养5.4万亩,包括桑园菜、桑园姜、桑园薯、桑园药等套种模式;另一方面,推进果桑开发,全市共推广果桑1.6万亩、产值6404.8万元,桑椹酒、桑椹饮料、桑椹冻果干等多种深加工产品陆续投放市场。此外,蚕桑产业链也进一步拓展,桑叶饲料养鸡、养猪、养牛、养羊示范推广成功,并实现了桑枝生产食用菌、蚕沙生产有机肥、鲜蛹制作食品、雄蛾生产药酒等。

  据统计,2017年,全市共生产生丝894吨,蚕桑总收入达到12.19亿元,名列全国前十。其中,蚕农茧款收入5.44亿元,蚕桑综合利用收入6.75亿元,同比增加10.8%;户均蚕桑综合收入1.28万元,同比增加20.8%。

  形成可供复制的经验

  “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建设是现代蚕桑业必走之路,是茧丝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需。当前蚕业发展必须通过扩大蚕业生产规模、集中各方面生产要素,推进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建设。”日前,在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组织召开的全市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建设培训交流会上,西南大学杨光伟教授说。

  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大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建设。计划通过3年时间,在全市建立、巩固、辐射、带动50000亩生产组织模式新、生产技术新、蚕桑品种新的规模化优质蚕桑基地,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具体来看,首先,要发展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将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新建或改建(新建为主,改建为辅)集中连片桑园,配套建设小蚕共育室、蚕房及资源循环利用设施等蚕业生产设施,推进小蚕集中共育、大蚕统一饲养,实现绿色生产,提高桑园产量、蚕茧质量和综合效益。

  同时,提升蚕桑生产科技水平。通过开展蚕桑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配置蚕桑生产机械设备与器具,集成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提高蚕桑病虫害防治和技术服务水平,优化工作环境,改善劳动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

  其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着力培育一批上规模、懂技术的蚕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蚕桑专业合作社,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采取订单农业、返租倒包、二次返利、合作分利等方式,密切龙头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创新蚕桑生产组织模式,促进贸工农一体化发展。

  最后,建立蚕桑产业发展机制。我市将鼓励支持建设小蚕共育专业化公司(专业养殖大户),推广规模化集中小蚕共育;鼓励支持建设新型蚕房,推进大蚕统一饲养,实现“滚动多批”;鼓励引导专业机构提供蚕需物资供应社会化服务;加大蚕桑设施设备集成配套推广应用力度,努力推动蚕桑用具和蚕桑省力化机具纳入直补;推动蚕桑产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增强信息透明度,提高蚕农发展产业积极性。

  蚕桑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按照市商务委要求,我站全力抓落实,市商务委成立了‘重庆市推进集约化规模化蚕桑基地建设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我站,联合西南大学、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市茧丝绸协会等,组成专家技术队伍,积极开展全市集约化规模化蚕桑基地建设的政策解读、技术指导和整合推进工作。”市蚕业管理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上半年,全市集约化规模化蚕桑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初步统计,全市建设主体超过30家、桑园面积近1万亩,均按照基地建设规模化、养蚕设施设备省力化、蚕桑生产工艺标准化推进,部分示范基地有望今秋实现养蚕增效。

  与此同时,由市蚕业管理总站牵头的重庆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平台搭建基本完成。该体系建设将重点围绕加强技术培训与推广,开展适应性试验示范和转化,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的要求,以技术创新专家团队、功能研究室及试验站为载体,推动解决生产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真正实现蚕业转方式、调结构、提品质、促增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此外,在市商务委行业管理处的统筹安排下,市蚕业管理总站主办了2018年蚕桑科技下乡现场培训会、重庆市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建设启动仪式暨培训交流会等,会上市商务委行业管理处领导明确了基地建设标准、解读了政策规范、规划了建设任务,为实现蚕桑生产转型发展,推动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建设提供不懈动能。

  “当前,蚕桑产业正成为实现产业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被更多的回乡创业者、转行转业者比选成为实现致富梦的优势产业。”该负责人介绍。

  随着集约化规模化蚕桑基地建设的推进,我市蚕桑业发展良好。据初步统计,2018年春季全市发放蚕种11.2万张,生产蚕茧0.44万吨,收购综合均价为38元/公斤、同比增长6%,蚕桑综合收入4.7亿元以上、同比增长5%。全市春季生产一代杂交蚕种约10万张、原种6250张;春夏引进华康2号、桂蚕2号、秋丰×绫85等多对新品种,占总生产量的46%,更新换代步伐加快;市蚕科院等蚕种生产单位上半年实现蚕种出口0.73万张,同比增长22%;上半年蚕种质检供抽检蚕种近12万张,出具检验报告书19份。

  唐勖 图片由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提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