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8-08-01 点击数:7191
重庆日报8月1日讯:今年上半年实现旅游收入80.02亿元,同比增长30.7%——这组惊艳的旅游数据,既不是来自某个大牌景区,也不是某个著名旅游城市,而是来自重庆市的一个区——南岸区。
身处主城区,境内并无令人瞩目的重量级景点,南岸区却通过一整套的“文化+旅游”的融合挖掘,实现了颇具诗意的“南岸起风景”,更甚而豪迈地喊出了“看见重庆”的口号。
南岸旅游悄无声息崛起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思路,在行动的过程中又经受了怎样的曲折与探索,值得细细品味。
南岸风起 “景”秀重庆
今年上半年,南岸区旅游的一组数据,惊艳了众人。
截至6月30日,南岸区接待游客2737.42万人,同比增长6.75%;实现旅游收入80.02亿元,同比增长30.7%。
南岸区旅游部门对此数据有一个颇为中肯的按语:旅游收入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什么叫爆发?
数据显示,该区户籍人口为71.3万人,而短短半年时间里,接待游客量达到南岸区人口的38倍以上;而按人均旅游收入计算,半年时间里,平均每个南岸人旅游收入超万元,达到11223元。
耀眼数据的背后是默默的努力。平心而论,地处重庆主城区的南岸区,并不拥有非常著名的旅游资源,这也注定了南岸的旅游无法重复传统的“靠山吃山”简单模式。
向纵深挖掘隐藏的旅游资源,寻找旅游支撑基础,成为南岸旅游无法绕过的重要一环。
经过长时间的挖掘、梳理和整合,一副“南岸旅游脉络图”从模糊到清晰、从平面到立体,渐渐明晰丰满起来。
“南岸的历史文脉,可以上溯到上古时代。”南岸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大家所熟悉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发生在南岸这片热土,而大禹之妻涂山女甚至就是最初的南岸人,并留下了“涂山女呼归成石”的传说。
漫长的华夏历史中,南岸的“涂山窑”曾跻身中国四大窑之一的宋窑文化;川东地区第一道观老君洞等宗教文化也在于此。
更值得玩味的是,重庆建城以来最引以为傲的“巴渝十二景”,南岸竟独占“四景”:海棠烟雨、黄葛晚渡、龙门浩月、字水宵灯,以至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涂山寺独游》写到“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
进入近现代,南岸区在原有的大禹文化、宋窑文化、宗教文化、巴渝文化之外,又衍生出开埠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等。
“南岸区就是重庆最精华的缩影!”该负责人表示,重庆是山城,而南岸坐拥重庆主城山地公园南山;重庆是江城,而南岸就依偎在长江之侧;重庆是开放之城,而南岸是重庆最早设立海关的开放原点。
“相对于那些自然景观,南岸旅游资源底蕴深厚、文脉绵长,颇具深度和广度。”该负责人认为,通过南岸,就能“看见重庆”。
文旅融合 立体旅游
尽管南岸区发掘梳理了众多底蕴深厚的旅游资源,但资源与效益并不能划等号。
事实上,南岸的旅游资源虽多但却存在两大难题,一是旅游资源点存在散而杂的问题,二是缺乏将所有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的系统架构。
为此,南岸区将所有旅游资源整合,根据其资源禀赋,提出了由点至面、逐级扩展的立体文旅融合旅游新概念。
首先是建设“风景眼”。以“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为定位,高起点做好广阳岛、广阳湾规划,推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让重庆放眼世界,让世界看见重庆。
然后是打造“风景台”。把南山建成生态名山、文化名山和重庆旅游的主打名片之一,创新沉浸式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加快建设“多点看山城”项目,提升黄葛古道,运用高科技手段打造南山夜间“星空光影秀”。
接着是提升“风景线”。把南滨路建成彰显国际品质、重庆气质、文化特质、都市颜值的国际黄金休闲旅游带,成为“看见重庆”的最佳窗口。
随后是振兴“风景乡”。发挥南岸的乡村位于都市城郊,拥有优越的区位和资源条件优势,使游客下乡、资本下乡的动力更为强劲。
最后浓墨重彩推出“风景城”。把城区当景区来建设、把建筑当景点来打造,狠抓“三生三宜”品质城市建设,步步为营、久久为功,使城市成为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游客旅游胜地、市民生活福地,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延伸价值链,增加含金量,促进“产、城、景、文”融合发展。
风景眼、台、线、乡、城,创造性地将南岸古老的文脉历史与现代旅游资源充分融合,凝练成了点、线、面相互交织的立体旅游格局,从而一举破解了原有旅游资源散而杂的困局,赋予了南岸旅游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形象标示。
“‘看见重庆’,南岸起风景”真正成为了可以触摸的集文化与旅游于一身的旅游产品。
文化立“魂” 润物无声
旅游立体架构一旦成型,基础的旅游发展就呈现出了良性发展的状态。
“我们希望将以往的过境游变成过夜游,将观光游变成目的地游。”该负责人认为,诚信礼让、开放包容、好客文化就是一座旅游城市的“魂”,只有把这种文化深入到城市的肌理、血脉、细胞,这种“魂”才真正矗立起来了。
为让文旅融合真正落地,南岸区开始了一场“让景点有故事”的文化打造。
为此,南岸区加快打造文化南滨,研究打造海棠烟雨、黄葛晚渡、龙门皓月、字水霄灯等古“巴渝十二景”,赋予“古景”新文化意味。
同时,加快推进故宫学院(重庆)、华策影视拍摄基地、龙门浩历史文化街区、重庆国际马戏城等一批文旅项目建设,并聚焦弹子石文化新地标的打造,推动高端要素集聚,优化区域业态,提升文化品位。
此外,积极开发南山的抗战遗址游、宗教文化游等文化旅游线路,力争今年将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创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
文化总是润物细无声。南岸区从长远着眼,将旅游嫁接文化产业,成功建设全市首个以PPP模式建设的剧院施光南大剧院,以303话剧社为核心的小剧场院落、重庆国际马戏城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落地运营。
2017年,该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近50亿元,同比增速连续3年超过20%,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近7%,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全区文化经营单位超过2000家,总就业人数2万余人,占全区就业人口的5%。
另外,该区还在全市率先建成公共文化物联网服务项目,创新打造“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持续推进全民阅读项目,建成100个“南书房”自助书吧,实现24小时图书馆的全覆盖。
据不完全统计,该区近几年每年举办的各类文旅融合活动达到1000余场次,受众超过400余万人次,比如今年“重庆国际马拉松赛”期间,累计接待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287.26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4.65亿元,重庆体博会、特色民俗文化展演等多项子活动人气高涨,不仅有效促进商旅文体联动发展,更是成为重庆对外宣传的一大名片。
2017、2018年,该区分别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获得文化部两个最高荣誉创建资格的城市(城区)。
“立起文化魂,拓展旅游路,南岸正在起风景。”该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