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商资讯

渝商资讯

Yushang Information
重庆南川盘活土地资源,为乡村振兴引入活水

浙江省重庆商会日期:2018-11-01 点击数:4388

 

    重庆日报11月1日讯:土地,是农业的命脉,也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资源资产。念好“土地经”,不仅让乡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还能破解乡村振兴的核心密码。

  近年来,南川区立足农村发展实际,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股份合作为纽带,强力推进“三变”改革,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激发了“三农”无限活力,一幅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创新经营方式

  “沉睡资产”焕发蓬勃生机

  初冬,走进南川区大有镇石良村,薄雾笼罩着群山,草木葱茏间,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一片片红枫、香樟、红豆杉为山坡披上锦绣,石良村5组村民冯光成行走在林间看护管理。“村民们大都把土地流转出去了,土地流转费、宅基地租金、加我和妻子在基地的务工费,还有我就近打工的工钱,一年挣个10万元没问题!”冯光成喜笑颜开地说。

  冯光成的底气来源于当地人创办的一家农业公司。2015年,周丽、周玲两姐妹返乡创业成立了重庆市彦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建立了两个专业合作社。公司与当地171户村民签订了1605亩耕地、1707亩林地景观合股经营协议,采取“保底红利+10%股权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养老金+困难帮扶”的利益补贴机制,对年满60周岁以上不同年龄段的老人,给予不同标准的养老补贴。

  “土地流转费、效益分红、养老金、困难帮扶金、财政补贴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务工收入、社集体5%股权红利,这样真正实现了‘一份土地八份收入’。”周丽说,同时,他们还整合村上150亩荒废茶山进行合股经营,公司享有茶山景观经营权,免费帮村民销售茶叶,茶山投产后,每年可为村民增加30万元收入。“我们还探索开展闲置农房合股经营民宿,公司支付闲置农房入股保底金,入股农民还享有民宿经营20%的股份分红。”目前,平均每年可为农户增收3-5万元。

  盘活“沉睡”的土地,一篇妙文才刚刚破题。在基地打造上,公司还种植了樱花、红豆杉、红枫等各类景观树10几万棵,水蜜桃、杨梅等特色水果120亩。“盘活脚下现有的土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契机,也是打开乡村振兴大门的金钥匙”。周丽说,结合当地丰富的奇石景观资源、茶马古道、峡谷等自然人文景观,接下来,他们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康养产业、户外文化教育等,让游客春可赏花、夏能品果、秋看红叶、冬来玩雪,还有露营、溶洞探险等多种户外运动,体验美丽乡村的魅力,实现生态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前石良村偏僻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没有集体经营性资产,属于典型的‘空壳村’。”大有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依托“三变”改革,石良村正在蝶变。

  探索有效途径

  “定制水稻”让农田生金

  今年9月,南川区福寿镇大石坝村的田野里一片金黄。不同于一般的稻田,这里每块田里都立着一块绿色的牌子,上面写着“定制水稻”专属定制客户的名字。

  福寿镇地处海拔800米左右的浅丘地带,全镇水稻种植面积1.5万亩,是天然的优质稻主产区。但由于受“种田不赚钱”的想法影响,农民种田积极性逐年下降。

  如何盘活这份弥足珍贵的“金土地”?为了改变现状,福寿镇成立康茂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租赁农民稻田150亩,并提供种子、种植技术等,让农民种植“定制水稻”,探索农民种田增产又增收的有效途径。

  “‘定制水稻’客户需在水稻栽插前缴纳每亩定制费2180元,其‘定制田’上的稻谷全部归定制者,且亩产不得低于300公斤。”福寿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定制双方签订合同后,农户在水稻种植期承诺不施用农药、化肥,并使用太阳能杀虫灯、稻田养鱼等绿色方式消灭病虫害,整个种植过程定制者可全程进行跟踪。

  “定制水稻”按大米折算,虽然每公斤高达7元左右,比一般大米每公斤高3元左右,但因为农户按绿色食品标准规范组织生产,今年仍有87位客户预定了108亩。

  “我今年种了12亩水稻,全部被客户提前预定。”“定制水稻”种植户韦邦明乐开了花,他算了笔账:种子全部由合作社提供,每亩节省支出150元;不施化肥每亩节省支出150元;稻谷比市场价高0.35元/斤,按亩产1000斤算,每亩多收入350元。总的算下来,今年每亩预计多增收650元,12亩就多增收7800元。

  如今,随着“定制水稻”的畅销,“南川米”品牌逐渐叫响,越来越多的农民鼓起了腰包。数据显示,南川现有水稻种植面积38.81万亩、产量19.03万吨,拥有规模以上优质稻加工企业10家,专业合作社和公司42家。

  发挥土地效益

  生态红利促民转产增收

  走进南川区石墙镇楼岭村,连绵成片的刺黑竹像一块绿色绸缎,成群的土鸡在林下奔走觅食,构成了一幅生动图景。

  楼岭村位于石墙镇北面,最高处海拔900多米,地势陡峭崎岖,依山而居的村民常年以传统农耕为生,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里没有产业发展,楼岭村成为了市级贫困村。

  2015年7月,南川区林业局笋竹办干部吴茂被派往楼岭村任“第一书记”,他发现楼岭村土质疏松、容易滑坡,如果种上根系发达的笋竹,与松树林形成混交林,不仅有利于防火和水土保持,还具有观赏价值和带来经济效益。

  2016年,楼岭村引进帮定林业专业合作社,流转50亩土地试种刺黑竹,并在林下养殖土鸡。“我们走的是生态发展路线,正是这片竹林盘活了撂荒地,让农村闲置土地变为资产。”吴茂说,村里采取“合作社+村集体组织+基地+农户+电商”的发展模式,将订单农业与国家退耕还林和扶贫政策有机结合,将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把农村闲置土地集中起来统一流转,农民以土地或者扶贫资金入股,实行保底分红,流转土地所涉及的农户优先务工,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让农民离地不减收。

  72岁的村民刘能友原来是一名贫困户,但自从通过土地流转,他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务工收入、退耕还林补贴和土地流转费4份收入。“有了这4份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刘能友高兴地说。

  曾经的撂荒地变良田沃土,和刘能友一样享受到生态红利的村民越来越多。据了解,楼岭村总共投入扶贫资金40万元,分别用于笋竹产业和电商发展,每年按6%保底分红,全村54户贫困户与村集体共同享有分红权,其中村民占85%,村集体占15%,分红时间为3年,每年10月前兑现。从2016年开始,该村已经连续分红两年,不仅村民摇身变成股东,也改变了村集体经济多年零收入的窘境。

返回